【戚繼光.紀效新書】戚家軍團練兵紀實 中國最早的徒手軍事武術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紀效新書》乃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心血結晶,詳細紀錄了戚家軍團在抗倭年間的練兵之法。而第十四卷《拳經捷要篇》,則收錄了一套集合當時各家之長的軍體拳法,被視為中國最早的徒手軍事武術。文首的一句「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亦被無數人演繹,牽起無數爭議。要如何理解《紀效新書》的內容,似乎逐漸成為需要釐清的問題。

延伸閱讀

【王宗岳.陰符槍譜】槍法中的太極拳法 中國古典武藝永恆經典

程宗猷的《單刀法選》

 

《紀效新書》為明代著名兵書,寫於嘉靖六年(1560年),乃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爭期間的經驗總結。按照萬曆二十三年的重刻本記述,「夫曰『紀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書』,所以明其出於法而不泥於法,合時措之宜也」。簡言之,「實事求是」便為全書核心。

原版的《紀效新書》一共分為十八卷,外加「卷首」一卷。內容涵蓋了各種行軍知識,包括士兵素質、軍隊紀律、佈陣要略等,亦介紹了不同的戰場兵器,如藤牌、弓箭以至各類短兵。

本作對後世的影響力極其深刻。普遍流行的兵法書籍,如中國的《孫子兵法》、日本的《五輪書》、普魯士的《戰爭論》等,大多都是描繪戰爭的抽象原則和社會根源,再借此延伸至各種為人處世的謀略,這些當然是專業的知識,但就跟實際戰爭的操作並無直接關係,更鮮有論及真正的行軍知識(詳見《一打一與萬打萬》之文)。

但《紀效新書》卻突破了這個框架,罕有地詳述了各種攻防陣式,乃至兵員的訓練要素。這在中國「重文輕武」的歷史氛圍下,尤其難得。故此後世研究古代戰爭的學者,大多都會參考本書。例如現代學者李碩先生,便在其著作《南北戰爭三百年》中,借鑑了《紀效新書》的資料,去反推出魏晉時代的軍事發展,足見此書的地位。

【點擊圖片認識《紀效新書》以及其他兵書的內容】

+6

延伸閱讀

知拍任君鬥——《劍經》

棍藝擅少林——《少林棍法圖說》

【歷史】真正的楊家槍法

 

集各家大成之《拳經捷要篇》

而在武術技法方面,則不可不提第十四卷《拳經捷要篇》,當中記錄了一套三十二式的軍體拳法。它由戚繼光本人所創編,曾參考了太祖長拳、綿張短打、少林棍法、巴子拳等不同地方武術,因此一直被視為研究明清武術的重要文獻: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各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 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入閃番,十二 短, 此亦善之善者也。 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鎗法,與巴子拳棍 ,皆今之有名者。
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地方是,《拳經捷要篇》中許多招式的名稱都與太極拳類同,如第一式懶扎衣、第四式拗單鞭等。至於前文提到過的巴子拳,亦有人認為是是八極拳的前身(兩者讀音相近)。事實上,早在第十一卷「短兵長用說」,戚繼光便已經借用俞大猶的《劍經》去解釋兵器用法,而《劍經》又恰好是南方武術的奠基理論之一。所以很多當下的南北流派,都會嘗試從《拳經捷要篇》尋找各自的歷史根源:

【點擊圖片觀看《拳經捷要篇》的部份招式】

+1

 

然而,這亦造成了很多對《紀效新書》的誤讀。例如有些武術流派就僅憑書中的片言隻語,去論證自己早在明清年間便已經出現,是真正歷史悠久的名門大派。而戚繼光在文首提到的一句「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亦經常被人借來貶低搏擊運動的價值,並營造出「兵器比拳法為高」或「戰場武術才是真材實學」等諸般迷思。

其實所謂的「戰場武術」,與一般的搏擊武術根本就份屬不同範疇,兩者並無高低之處。這點在投稿文章《「戰場武術」就勝人一籌嗎?》便有所論及,在此不贅。至於戚繼光將軍的那一句話,亦純粹是從軍事的角度出發。若果就此斷定他是反對其他形式的武術,或除戰場兵陣之外其餘的武技都是無用,則顯然是過度演繹、誤己誤人。

無論如何,《紀效新書》的價值絕對是無庸置疑。不管是作為兵書還是拳譜,它都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源,這或許就是它能夠歷久不衰的最重要原因。但關鍵是要把它理解得恰當,不致成為新時代的迷信。希望任何閱讀這部巨著的人都可以謹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