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道人拳歌|抗倭名將唐順之親身見證 史上第一部峨嵋武術紀錄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上星期介紹了唐順之的《武略》,今天則會講述他的另一部拳術論著《峨嵋道人拳歌》。受武俠小說影響,坊間許多時都會將峨嵋派想像為女性門派。事實上,峨嵋武術在歷史上留下的第一個身影,便是出自這位抗倭名將的記載。其成書時間甚至比《武略》還要早十多年。
而比起《武略》的寫實風格,《峨嵋道人拳歌》的內容顯得天馬行空,行文跟近世的內家拳譜頗為相似。究竟峨嵋武術有何魅力,讓軍旅出身的唐順之也為其著迷?

延伸閱讀

唐順之.武略|戚繼光鴛鴦陣的出處 中國史上第一部軍旅拳術專著

戚繼光.狼筅|鴛鴦陣中的先鋒兵器 嚴守門戶號稱「殺倭利器」

善幻多技能 深山白猿授

《峨嵋道人拳歌》收錄在唐順之的《荊川文集》,據稱他年輕時曾遇到了一位練習峨嵋拳術的道士,立即被其身手所折服。於是便留下此文,以表達自己的崇敬之情。

《峨嵋道人拳歌》全文共有七言30句。一開始它先以少林拳法作襯托,指出少林僧人雖然「善幻多技能」,但卻及不上峨嵋道人的奇詭多變,並聲稱後者乃是得到了「深山白猿授」。

之後從第7句起,文章便詳細紀錄了峨嵋道人的行拳神態,其中不乏大量的誇飾之辭。例如它描繪峨嵋道人只需一個頓足,幾乎就能使「崖石迸裂驚砂走」。而他動身的瞬間,則如同一頭戲弄凡人的厲鬼,又像是披著大鬍子的猛獸,四處扑向受驚的獵物。

更嚇人的是,由於峨嵋道人的行拳速度太快,動作也難以預判,因此根本無法實際描繪他的架式。而除了一般站立的姿勢外,他亦施展了一些類似地趟拳的技法,即手肘着地、連翻帶滾,頗具「險中求勝」的意涵:

舑舕含沙鬼戲人,髬髰磨牙贙捕獸。
形人自詫我無形,或將跟絓示之肘。
險中呈巧眾盡驚,拙里藏機人莫究。

一撒通手皆是手 鼻息無聲神氣守

接下來,文章轉而描述峨嵋道人勁力之精妙。這節亦是文首所提到,與近代內家拳論所銜接的地方。例如第19句、20句的「翻身直指日車停,縮首斜轉針眼透」,就帶有指上打下及走偏門的意思。至於其後的「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則是形容峨嵋道人的鬆柔功夫,已達到狀似毫無骨骼的境界。其中的「撒」字,則可能是指「撒放發勁」,同樣是內家拳常用的術語。

最後在收式的部份,峨嵋道人先低身作「獅子吼」,然後再調息養氣,繼而回到蒲團之上打坐休息。這處顯然是要表現出,峨嵋道人雄渾的內息修為,也令整篇文章的內家拳色彩更為濃厚:

猶言技癢試賈勇,低蹲更作獅子吼。
興闌顧影卻自惜,肯使天機俱泄漏。
余奇未竟已收場,鼻息無聲神氣守。
道人變化固不測,跳上蒲團如木耦。

唐順之的奇異見聞

現在回到文首提及的問題:唐順之既為軍旅出身,又精通各類型的戰場兵器,何以會對一個在民間習武的道士如斯敬佩,並為其留下近乎脫離現實的贊美之言?這點或許可以由《峨嵋道人拳歌》的文體作解釋。

不同於作為軍事論著的《武略》,收錄《峨嵋道人拳歌》的《荊川文集》,乃唐順之的個人見聞合集,文學成份較重,讀者也以文人居多。正如上次介紹《武略》時所提到,唐順之本身就是一個文韜武略的通才,會懂得文人的渲染手法,也就不足為奇。而《荊川文集》又不是什麼嚴謹的官學,自然就可以讓他隨心所欲,盡情奮筆疾書。

【提到明代最為著名的拳法套路,《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的「拳經三十二勢」必然位列其一。點擊圖片了解「拳經三十二勢」中的部份招式】

+1

事實上,武術學者江百龍及林鑫海就認為,《峨嵋道人拳歌》有著非常強烈的藝術色彩。以「百折連腰盡無骨」一句為例,假若沒有後面的「一撒通身皆是手」作定位,這段以至整篇文章的內容,將會淪為空話,跟坊間的志怪小說或舞蹈藝評無大分別。

故此,《峨嵋道人拳歌》雖以紀錄拳術作題,但它確實不是嚴格意義的武術專著。否則唐順之就不會將其收錄在《荊川文集》,而非《武略》中的「拳」一章。這裡亦反映出,即便是以務實聞名的將領或武術家,偶爾亦會留下其他風格的文字。後學不能一以貫之,認為他們所有文章都具備同等的取材價值,並以此佐證傳統武術的某些傳說。

內家拳與通背拳

然而,這並不代表《峨嵋道人拳歌》就只屬一篇玄妙的文藝記事,對武術發展並無影響力。首先,從歷史源流上講,內家拳系其實要到清末民初才正式成形。而被公認為最早存世的內家拳文獻《王征南墓誌銘》,也是成書於明末年間。換句話說,假如《峨嵋道人拳歌》確實是紀錄了一些當時內家拳法的影子,則內家拳的技理可以再上溯多至少一個世紀,而且亦不讓傳說中的武當派所專美。

另一方面,《峨嵋道人拳歌》當中所提到的「深山白猿授」,或許亦是跟著名的通臂拳術有關。通臂拳主要盛行於河北地區,其有史可循的師祖,乃清朝道光年間的河北人祁信。而按照門內傳說,有指通臂拳實由戰國時期的武術大師司徒玄空,在峨嵋山模仿白猿的動作後所創,此事曾被收錄在清代的《峨嵋山志》。而現時在通臂拳的分支中,亦確實有「白猿通臂拳」一脈。

如果《峨嵋山志》並非偽托,則《峨嵋道人拳歌》中所載的拳法,頗有可能就是通臂拳的前身。而「峨嵋派」一說,亦非純屬小說創作,而是早在明代時期,就有武者在該地授藝,只是當時峨嵋武術尚未完全成形(一如其他流派),亦不是由女性作主導而已。

結語

在唐順之歿後的百多年間,峨嵋武術繼續在四川地區繁衍,及至清代時,峨嵋武術的重心已由徒手搏擊,轉為槍法。由著名術家吳殳所撰寫的經典槍術著作《手臂錄》,便附錄了由程真如所傳的《峨嵋槍法》。按照程真如的說法,這套槍法得自於峨嵋山的普恩襌師。其技理比起當時流行的沙家槍、馬家槍要高出不少,稱得上是槍術之冠。

【《手臂錄》內記載了不同的兵器打法,其中尤以槍法最為詳盡。點擊圖片,觀看香港八極拳協會盧韋斯師傅的示範】

+8

依此記載,《峨嵋槍法》跟《峨嵋道人拳歌》之間應該並無任何關係。前者乃是由僧人傳授,並屬於軍旅兵器技法。而後者則是得自道士演武,架式也近似民間的內家拳藝。然而正是這兩種南轅北轍的武藝,共同構成了峨嵋武術的神話,為後世的小說家提供了無窮想像。當中,尤以唐順之的《峨嵋道人拳歌》最先面世,成為了峨嵋武術在歷史上留下的第一個身影。

唐順之對於中國武術的貢獻,也就此橫跨軍隊及民間,對於研究中國武術的後學,留下了寶貴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