萇家拳:萇乃周揉合中醫理論而成的拳法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中國武術中,對於武術招式與身體器官、以及中氣的連結,究竟其來源於那呢?而有系統的討論這個話題,又來自何處?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從萇家拳中找到線索。

萇家拳法(萇,音同長),創編自河南汜水人萇乃周(1724—1783)。他在乾隆年間的武舉考試中考獲第三名。之後拜過多位師父學習各種拳腳兵器,據傳亦曾到訪過少林寺和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發源地)。經過多年研究,萇乃周將傳統的中醫理論融入於拳法之中,創下萇氏拳法,並在河南中州一帶傳藝。

雖然萇家拳法依然有所傳承,但由於年代久遠的關係,萇乃周編寫的拳法圖式大多經已佚失。今人對萇家拳法的理解,基本上是出自萇乃周撰寫的《萇氏武技書》。這本書詳細記載了萇乃周的拳學理論,一直在其後人之間流傳。及至1932年,武術歷史學家徐震親自整理好《萇氏武技書》的原稿,並出版成書,萇乃周對武術界的貢獻遂被人重新認識。

《萇氏武技書》一共分為六卷,內容囊括易理、中醫學、拳法、棍棒、槍術等。而當中最為有名的,是開首的《培養中氣論》。萇乃周認為,「中氣」是人體力量的泉源。它統攝身體內外各種器官,故此只要姿勢正確,就能培養中氣、提升武者身心。

這種把導引跟拳術結合的理論,一直散見於各類拳術及養生術,而萇家拳則是其中一種最早將之系統化的武術。在「二十四圖勢」一章裡,各式拳招如蟠桃獻壽、犀生望月、雙飛燕子等,都盡皆以「氣」演習要點。四肢動作以至頭頸的運作方式,亦被賦予了氣的內涵,如「正拳」被形容成陽氣、「肘尖」被形容為肘氣等。

萇乃周對中氣的重視,極有可能影響到後世的內家拳術。例如他曾高度強調的「三尖相照」(手指、腳尖、鼻尖),便與形意拳、太極拳的理論一致。而《萇氏武技書》的內容風格,亦跟《陳氏太極拳圖說》亦相類似。以現今的史料來看,很難證明這些拳術之間的承傳關係。不過可以肯定的,萇家拳必然與這些拳術有所交流。

另一個《萇氏武技書》值得細讀的地方,是它詳盡描繪了槍術的應用方法,這亦是明清武術的一大特色。畢竟當時盛行軍旅武術,大部份的武術著作都把槍術視為重中之重,《萇氏武技書》亦不例外。按萇乃周形容,槍術分別有四大綱領、八大條目、十二變通,其實就是應用槍術時要注意的各項要點,包括步法、手法,以及各種用力方法。他特別提到用槍要以「神氣」為先,即要在策略上多落工夫,務求做到靈活變通、令敵人捉摸不透,而不是一味講求力量。此種論調,有機會是借鑑了俞大猶《劍經》所言的「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鬥」,足見明清武術之間的承傳關係。

各位若想認識傳統武術在明清以來的變化,不妨以萇家拳和《萇氏武技書》作為線索繼續研究。

 

 

《萇氏武技書》全文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