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困局】初創企業產品趨同質化 難獲政府資助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近年來,不少本地初創企業稍有成果,便因資金而無以為繼。(張浩維攝/資料圖片)

在Playnote成立初期,其創辦人容志偉除了自資,亦先後參與由創新科技署管理的「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SERAP)」(已停止接受申請)及科技園公司的「網動科技創業培育計劃」(2012年至2015年),共得到逾100萬元的資助,以及租務、市場推廣等支援,公司上軌道後取得私人投資。

現時,有不少意見反映政府多項支援創科的資助計劃申請手續繁複、門檻過高,根本無心推動創科,但容志偉對此不以為然。

他認為,自己能夠取得政府資助,甚至是投資者的青睞,某程度上是取決於公司有很重的研發成分,產品是自己「一手一腳」做出來:「很多人也問我:你的產品背後的核心技術是從哪裏買回來?其實由第一行程式碼開始,直到產品成形,都是自己做出來的,知識產權也屬於自己。」因此他認為,如果能證明自己有能力而且的確在做研發,取得資助並非難事。

容志偉在獲得私人投資者的青睞前,曾申請創新科技署及科技園公司的資助計劃。(鄧倩螢攝)
「政府的錢從來不易(拿),他們有既定的程序,而我們(申請者)是預先知道的。你要做的是接受並跟足程序。如果你所做的研究是重研究成分、符合(申請)要求,雖然要做許多文書工作,跟着程序是煩,但不代表是難。」
0
Playnote所推出的程式,可即時分析用家唱歌的音準及拍子等視唱測驗所需技巧,協助用家應試。(Platnote)

產品趨同質化 難獲政府資助

他觀察到,近年投身初創行業的人急增,但企業質素良莠不齊,縱然這是全球的普遍趨勢,但香港所面臨的情況卻更為嚴峻。他感覺到「初創企業」 這概念在香港日漸變質,坦言今天不少公司只是將現存的技術從外購入,轉換商業模式再在香港市場中使用,然而,這並不涉及任何研究成分,結果許多公司可照辦煮碗。

「既然如此,為何(政府及投資者)要幫你這一間,而不幫另一間?這究竟是初創企業還是一門傳統生意?」他續指,即使在業界,不少行內人士也對創科定義各持己見,有人向他提出質疑:為何往日亞馬遜是網上付款的先驅,今天的網上付款茶餐廳卻不在初創之列?「其實網上付款在廿幾年前已出現,你廿年後做同一件事,時間上是有分別的。」他強調,應用科技不等於科技研發。

企業資助顧問:許多初創企業均沒很強的科技背景

企業資助顧問謝先生也有同感,他坦言香港重研發成分的初創公司不多,「現在許多初創企業均沒很強的科技背景,O2O的叫車、美容、維修……應用程式加一種服務業已可算是初創企業。其實這是較低門檻,因為中學生上電腦課已能學會寫程式。香港充斥着好多這類相對low-tech的公司,你不能說他們不會發圍, GoGoVan正正是low-tech的一個代表。」

電召貨車應用程式GoGoVan是數碼港培育計劃的畢業公司,在創辦短短五年間,已成為全球最大O2O貨運業營運者之一,開拓內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市場,去年成為本港第三間未上市但市值已逾10億美元的「獨角獸」。謝先生認為,當年政府力捧GoGoVan,是想提出「做創科好易」,可惜時移世易,應用程式市場日漸飽和,產品或有一定相似度:「以往應用程式類較盛行,但時至今天大家不再感到神奇。可以做的(應用程式)都做了,每一行業也有龍頭。政府有一個大概念:不會對類同的應用程式雙重出錢,有了GoGoVan,便不會有EasyVan,除非技術不同。因此,若想(以製作應用程式)取得資助,成功率會較低。」換言之,初創公司要想突出重圍,必須將重點放到研發新科技上。

電召貨車應用程式GoGoVan是數碼港培育計劃的畢業公司之一。(林若勤 攝/資料圖片)

電召貨車應用程式GoGoVan在創辦短短五年間,已成為全球最大O2O貨運業營運者之一,開拓內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市場,去年成為本港第三間未上市但市值已逾10億美元的「獨角獸」。謝先生認為,當年政府力捧GoGoVan,是想提出「做創科好易」,可惜時移世易,應用程式市場日漸飽和,產品或有一定相似度:「以往應用程式類較盛行,但時至今天大家不再感到神奇。可以做的(應用程式)都做了,每一行業也有龍頭。政府有一個大概念:不會對類同的應用程式雙重出錢,有了GoGoVan,便不會有EasyVan,除非技術不同。因此,若想(以製作應用程式)取得資助,成功率會較低。」換言之,初創公司要想突出重圍,必須將重點放到研發新科技上。

謝先生為中小企及初創公司撰寫計劃書,以申請政府各種資助,他感覺到,即使政府資助條件表面不變,實際要求已提高了許多。

「之前只要肯做、善於表達自己便可。但你今天即使將使用者介面畫出來也未必得。你要做出來、要有迴響,拿着數據與政府講,最好是普及至公眾或整個行業的新技術、新物料,要高一些科技含量才能成功。」
0

港府早於1980年代末開始投資創科,大項目有1991年創立香港科技大學,2000年成立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2002年創立香港科學園等等;而直接花在業界身上的,有在1999年注資50億元成立的「創新及科技基金」,基金主要朝着支持研發、推動科技應用、培育科技人才、支援科技初創企業及培養創科文化五大範疇,設有逾10項資助計劃,供中小企、初創企業、公營科研機構、研發中心及本地大學等機構申請。截至2018年3月底,基金共資助超過7,300個項目,資助金額約140億元。

一直以來,政府視此基金為支援業界發展的主要工具,並先後注資90億元加強院校的中游研發及鼓勵私人風險投資基金投資本地初創企業。儘管基金營運已近20年,在政府資金扶持下嶄露頭角的成功案例卻非常罕見。無可否認,政府資助申請手續繁複早已為人詬病,但政府盲目派錢給科技含量不足的初創企業「交數」,對推動本港創科也沒有任何益處。

上文節錄自第11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21日)《創科救港說易行難 初創企業面對三大困局》。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