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困局】香港初創企業難覓投資 因為「賺錢太容易」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容志偉直言,自己並非首次創業便成功。(鄧倩螢攝)

他舉例道,由科大內地生汪滔所創立的「大疆創新」(DJI),由撰寫碩士研究生論文至商品化足足花了六年時間,「這些時間成就了他們的強勁根基,再跑出來,到今天仍無人能抄襲,但香港有多少間公司是這樣?有多少人願意花數年時間做同一個研究?別講笑!」

在2016年,香港研發總開支為約197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的0.79%,比起2014年的167億元(0.74%)及2015年的183億元(0.76%)稍高。據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統計,創科走在全世界前面的以色列在2015年的研發總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4.25%,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高的國家,超越韓國的4.23%、日本的3.29%及中國的2.08%。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期望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可將比率增至1.5%,雖然本港經濟產業結構難與其他經濟體比較,但此水平未免出手太低。

在近兩屆政府中,創新及科技局是眾多決策局中獲得最多資源發展的部門,本年度財政預算案更預留500億元支援創新科技發展。(江智騫攝/資料圖片)

更甚的是,本港的研發活動仍以依賴政府資金及大學為主,公營機構的研發開支較私人機構多,大學連同政府機構的研發開支在2016年有112億元,佔研發總開支的56.74%,工商機構則約85億元(43.26%),公私營比例約55:45,此格局自2009年起從未改變。

綜觀其他經濟體,公營與私營機構的研發開支比例一般約為40:60或30:70:例如英國是34:66,而新加坡是39:61,兩者以私營機構的資金為主,與本港情況大相逕庭。但這不代表港府投入過多,而是私人投放太少,畢竟政府資源有限,如欲壯大創新及科技生態系統,企業或投資者在投資研發層面必須扮演更重要角色。

新加坡研發開支以私營機構的資金為主。(Getty Images)

政府早已意識到本地初創企業在成長期出現資金短缺問題,故推出配對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創科創投基金」,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以大約1:2的比例整體配對投資比例,投資本地創科的初創企業,創科局早於2016年7月便獲批20億元增設基金,惟一直以來只聞樓梯響,到去年9月才接受風險投資基金申請,料今年下半年方可正式啟動。政府藉此引入商界資金以提升私人機構研發開支,本屬好事;但私營研發投入少是香港創科落後的病徵,而非問題根本。

(鄧倩螢攝)

投資機會多 堅持下去少

無可否認,創科研究陷入膠着、難再有突破的情況時有發生,而香港的投資機會多,回報又或比投資技術更多更快,大量資金流向炒股、買樓等帶投機性質的活動。港科院院長徐立之2016年接受《商薈》訪問時指出,香港的科學研究並不遜於韓國、台灣等地,惟創科所產生的經濟價值相對少,他坦言:「賺錢太容易,炒股炒樓已可賺錢,錢搵錢比技術容易很多。」

一所創科公司嶄露頭角背後,其實少不了私人投資者的支持,可惜基於上述種種困難,「一將功成萬骨枯」成為創科業界的寫照。「我們經常說,失敗了就當自己拿多了一個學位,因為也差不多用了三四年時間,也學了不少吧!」容志偉打趣地說。

上文節錄自第11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21日)《創科救港說易行難 初創企業面對三大困局》。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