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銀行】金融科技企業變「攪局者」 掀虛擬銀行大戰序幕

撰文:何敬熹 文顥宗
出版:更新:
金管局上周五(7日)公布,已暫停處理約三分一申請,將於餘下申請中挑選約三分一(約6至7間)進入下輪審視。(視覺中國)

本港虛擬銀行大戰蓄勢待發。自金管局今年5月發出認可指引修訂本(見表1及2),開始接受有關牌照的申請起,共吸引多達70間機構查詢,最終收到約30份申請,反應熱烈。

當局最新消息稱,將甄選約7間虛擬銀行申請進入下一輪審視,冀明年首季起發牌。最終「鹿死誰手」有待揭盅,但細心審閱約30份申請,不難分為三大陣營,即傳統銀行、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科技公司(見表3)。其中,多家非銀行金融科技企業,如螞蟻金服、WeLab、TNG 等早已摩拳擦掌,希望能夠變身「銀行家」分到一杯羹。

虛擬銀行商機放眼全球

在訴說這場大戰之前,可先了解虛擬銀行的商機所在。所謂「虛擬銀行」,根據金管局的定義,主要透過互聯網或其他電子渠道,以非實體分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

一般而言,虛擬銀行毋須維持分行運作,將可節省租金和人力成本。但若然僅此而已,現有的網上銀行、數碼銀行已綽綽有餘,何須多一個虛擬銀行牌照?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譚嘉因解釋,香港人口雖少,但虛擬銀行的發展潛力卻十分可觀,以往內地或其他地區的人要開設香港銀行帳戶,必須親身來港,但虛擬銀行牌照容許網上開戶,令業務變得全球化,只要滿足監管要求,客戶可以來自全球。他舉例說:「有些產品可能是當地銀行提供不到而香港銀行提供到,例如內地人想買一隻國際基金,在內地金融機構可能完全沒有渠道,但在香港就可以輕易買到。」

科大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譚嘉因認為,本港的虛擬銀行,業務將可面向全球。(羅君豪攝)

而在金融科技公司眼中,虛擬銀行最誘人的則莫過於可以「攞正牌」吸納存款。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科技課程主任陳南教授指出,約30 份申請中有不少來自內地科網企業,如騰訊、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小米等,相信它們意欲來港開虛擬銀行,主因是想吸納更多資金。「內地目前並無虛擬銀行,只有互聯網銀行,但行業仍處試點階段,吸納存款的渠道較少,故此內地企業計劃來港透過虛擬銀行吸引存款,拓寬資金來源。」

的確,一旦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吸納民間資本,便有可能改寫本港銀行業的面貌。 原因是,這群「黑馬」銀行業務資歷較淺,但勝在熟識金融科技及互聯網世界,有力在虛擬銀行競賽中跑出,甚至佔領傳統銀行業的一些地盤。

WeLab冀藉「三個I」叫陣傳統銀行

金融科技公司、主打網上借貸的WeLab 就信心十足。這隻本港少有的「獨角獸」,連續3年上榜「畢馬威2018 全球金融科技100強」,今年排名躍升至第23位,至今累積逾3,200萬註冊用戶,去年淨利潤達到1,770萬美元﹙1.38億港元﹚。公司正申請主板上市,亦有份角逐虛擬銀行牌照,是具潛力的「攪局者」。

WeLab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龍沛智銀行家出身,熟知「Fin」和「Tech」,他接受《香港01》訪問時透露,未來策略以「三個 I」—— 立刻(Instant)、互動(Interactive)、智能 (Intelligent) 的特別銀行體驗,碼實24至40歲熱中科技的目標客群。他解釋,智能手機已完全融入年輕人生活,虛擬銀行將以智能手機作主要營運平台,跟客戶快速互動,甚至可預早分析客戶需求,提供透明度高、Sexy(性感)的解決方案。「如果單計20至30歲的年齡層,相信百分百都喜歡透過手機處理銀行事務,好過去排隊!」

WeLab創辦人龍沛智有信心,獲發虛擬銀行牌照後,短期內可收支平衡。(林若勤攝)

問及為何聚焦24至40歲的客群,龍沛智引述WeLab 的數據稱,這個年齡層佔了總客戶當中的70%,遠高於傳統銀行的30%,而且WeLab現有的香港客群平均月薪高達2.6萬元,較傳統銀行客戶群的平均月薪高出一截,顯示高收入的年輕人,對有品牌的新銀行服務有需求,不一定再將傳統大銀行視作首選。

智能手機變分行 賺息差兼賣產品

他相信,虛擬銀行的目標客群跟WeLab 現有客戶大同小異,只是在取得虛擬銀行牌照前, 只能服務到有貸款需要的人,但日後一部智能手機已可變成WeLab的「分行」,滿足客戶大部分的金融需要,包括開戶、出糧、貸款、投資理財等。他指現時不少香港人都有多於一個銀行戶口,相信科技是單方向走的,不會走回頭路,將會有愈來愈多人選用虛擬銀行服務,只要WeLab 夠好用,勢可成為不少人主要使用的銀行,公司將可從中賺取息差,以至出售投資產品、外匯兌換等服務收入。

龍沛智續稱,WeLab過去3年間,生意額激增14倍,但人力資源只增加了1.8倍,而且綜觀歐美經驗,虛擬銀行的開支一般只是傳統銀行的三分之一,以香港舖租和人工的高昂,料可節省到更多成本。目前,公司的香港團隊已「齊腳」,亦於本港建立品牌地位和顧客忠誠度,相反其他競爭對手一時三刻要招請足夠的金融科技人才只怕不易。「WeLab 只用4 年就扭虧為盈,有信心獲發虛擬銀行牌照後,該業務短期內就能收支平衡,且隨虛擬銀行規模不斷增大,透過自動化可大大降低成本。」

​冀吸存款減資金成本 MoneySQ瞄準中小企貸款

另一邊廂,同樣以網上貸款平台「起家」的MoneySQ,則計劃配合旗下區塊鏈平台「trustME」,重點搶攻中小微企貸款,填補過往被傳統銀行忽略的企業融資需求。

MoneySQ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李根泰解釋,由於中小企交易金額零碎、單據繁複,銀行審批時往往牽涉大量人力物力,即使批出貸款,亦需不時派員造訪企業進行盡職審查(Due Diligence),惟中小企貸款額又普遍較低,銀行覺得「唔襟計」,所以「把關」日趨嚴格,令中小企融資相對困難。這個潛在的需求,亦成為MoneySQ申請虛擬銀行牌照的誘因,希望將中小企貸款變得有利可圖。

李根泰介紹指,旗下的區塊鏈商業平台「trustME」可透過API(應用程式介面)連接商戶的銷售系統,全天候實時追蹤中小企營運狀況,防止企業為取得貸款而誇大營業數字,並以此取代傳統以人手進行的盡職審查,可望將有關成本大降七成的同時,亦減少壞帳率。MoneySQ擬主攻低於100萬元的中小企小額貸款,目前每宗貸款平均金額為50萬元,貸款利率介乎7至8厘。

MoneySQ創辦人李根泰表示,虛擬銀行牌照有望令公司的資金成本大為下降,並可提供更吸引的存款利率。(文顥宗攝)

雖然MoneySQ毋須虛擬銀行牌照,亦可從事現行的網上貸款業務,但李根泰指出,晉身虛擬銀行將令公司得以吸納公眾存款,勢將顛覆公司的經營模式。目前MoneySQ 的資金主要來自眾籌,以及基金公司所屬的高淨值客戶,資金成本達到5.5厘。

李根泰預料,在取得虛擬銀行牌照後,隨着資金來源將改為存款主導,資金成本有望大幅下降,公司有空間以高於傳統銀行的存款息率吸引存戶。他透露,計及營運成本,現時公司已預留超過10億元資金,若獲發虛擬銀行牌照,MoneySQ所有業務均會注入虛擬銀行。

掌握大數據 利推多元化服務

上周五,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出席銀行公會例會後透露,有望進入下一輪審視的虛擬銀行牌照申請者有來自香港及海外的機構,覆蓋傳統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及科技公司。雖然暫時未知有多少家非傳統銀行能夠入局,但陳南認為,不論入局者採納何等經營模式,最重要仍然是做好網絡安全部分,否則服務再新奇再好,也難吸引市民開戶。另一個致勝關鍵,是透過大數據提供多樣化服務。「我接觸的其中一間在線保險公司有申請虛擬銀行牌照,提供的就不是傳統的壽險,而是旅遊保險、在線購物保險等;它又會跟內地的旅遊平台合作,針對不同人提供不同產品,善用大數據。」

陳南相信,不論虛擬銀行採取甚麼商業模式,其頭等要務均是要保障網絡安全。(視覺中國)

事實上,相比起傳統銀行財雄勢大,科網陣營的優勢正正在於它們立足互聯網,客戶資訊早已全面數碼化,部分科網巨頭更是「百足咁多爪」,有利它們彙集及分析消費者數據,這一點令科網公司在「數據為王」的時代爭逐市場別具優勢。

阿里藉海量數據 建3.5億人信貸檔案

最明顯的例子之一,是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公司透過阿里在電商、電子支付等業務的龐大網絡,掌握大量傳統銀行沒有的客戶資料,包括消費習慣、行為偏好、還款習慣,甚至人脈關係等。其後螞蟻金服會透過旗下的「芝麻信用」分析資料,從而為用戶建立信貸評分,以此為客戶提供不同產品,例如用戶信用評分愈高,借貸消費就愈容易。截至去年,芝麻信用已為逾3.5 億名用戶及3,700萬間小型商戶建立信用檔案。

大數據的掌握固然是金融科技公司在傳統銀行手上「搶客」的撒手鐧,但另一邊廂,阿里、騰訊等內地科網巨頭掌握的技術及數據,本港的金融科技初創又會否難以比肩?

螞蟻金服憑藉阿里於電商等業務收集的龐大數據,於內地金融業異軍突起。(視覺中國)

陳南就認為,本地金融初創公司仍然有望憑藉其「地頭蟲」優勢闖出一片天,「技術只是其中一方面,但金融業的根本還是要服務人,你必須了解香港人。在這方面,內地科網公司不一定較香港公司有優勢,香港與內地畢竟是不同的,內地發展出來的系統,香港未必合用。」譚嘉因亦認為,與內地及亞洲多國相比,本港金融機構並不「輸蝕」,「香港跟外國的制度和法規接軌,這種信任需要幾十年才能建立,所以不少內地金融機構亦有興趣在合規方面跟香港金融機構合作和學習。」

科技以外 客戶體驗成爭勝關鍵

譚嘉因的說法,解釋了京東金融、眾安在線及台灣富邦金控等為何選擇與「本土薑」合作申請虛擬銀行牌照,只因虛擬銀行講「硬件」,亦講「軟件」。

香港科技大學兼任教授、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局長陳家強,現兼任正在申請虛擬銀行牌照的WeLab 資深顧問,他表示,虛擬銀行和快速支付系統(FPS)將成為香港金融科技發展的兩大支柱。「虛擬銀行正正是FinTech最主要部分,涵蓋大部分金融活動,問題只是如何落地、如何做好顧客體驗。」

陳家強認為,虛擬銀行有望拉近銀行與客戶的距離,提供更佳的客戶體驗。(視覺中國)

陳家強認為,這次政府用傳統銀行的要求監管虛擬銀行,是香港虛擬銀行發展的正確一步,可以令虛擬銀行更易贏取市民信任。他認為,傳統銀行只是做到基本的服務,滿足最基本的需要,但很多消費者如非必要,都不希望跟銀行「接觸」,生怕銀行會推銷產品。他又反問記者多久檢查一次銀行戶口,笑指一般人可能每個月出糧後才看一次,但虛擬銀行主要在電話運作,可以很方便地隨時查閱自己的財政狀況,令銀行與客戶的距離大為拉近,可以因應其個人喜好推介合適的理財產品,進一步提升客戶體驗。

參考英國虛擬銀行Monzo 的經驗,該行除了提供儲款、借貸、刷卡消費等銀行服務,亦於App內加設自動記帳功能,記錄客戶的開支情況(見表4);同樣來自英國的虛擬銀行Tandem Bank,則提供一站式財富管理服務,為客戶整合銀行帳戶並提供度身訂做的理財方案。「虛擬銀行不是電商,不能靠『燒錢』去吸引人推高客戶數、吸引到眼球就得,要有好的生意營運模式,以客為本,給予零售客戶最好的體驗,競爭永遠講核心競爭力。」陳家強續稱,傳統銀行仍有優勢,短期內虛擬銀行不會大規模搶走傳統銀行的市場佔有率,但這絕對會是未來的大趨勢。

發展虛擬銀行 本港兵貴神速

虛擬銀行的大潮臨近,譚嘉因呼籲各界要把握機會,「心態是要去試,試未必成功,但這個過程,你會學到很多東西。但若銀行要等技術成熟先做,等得太耐,不要說First-Moveradvantage(「先行者優勢」),連個Second-Mover advantage﹙「後進者優勢」﹚都會消失,到時候亦難有空間發展。正如在支付系統範疇,阿里的支付寶、騰訊的微信支付已經這麼成熟,香港要再發展出一個能跟他們競爭的系統,機會確實比較微。」

他續稱,FinTech必然是全球金融業的大方向,若香港不與時並進,資金及人才就會流失。雖然政府難以迫使銀行等商業機構進行改革,但透過發放虛擬銀行牌照,便可為行業注入更多競爭,推動香港金融業加速數碼化,而首輪虛擬銀行牌照申請者眾多,便是一個好的指標,代表很多企業都相信香港適合發展虛擬銀行。

譚嘉因預計虛擬銀行將與其他以軟件為主的公司一樣,可以擴張得十分快,長遠來說,隨着銀行開放API( 應用程式介面),銀行服務與非銀行服務會加快結合,例如客戶想買旅遊保險,日後可以更輕易在網上格價和直接購買,只要銀行持續推動金融創新,料日後虛擬銀行和傳統銀行的差距會陸續縮小。

陳南則認為,虛擬銀行可能很快取得成功,但市場不會因而百花齊放,反會出現贏家通吃的現象,料最後只會有一至兩間虛擬銀行跑出。他認為,香港發展金融科技,不需事事認為虛擬銀行必須超越內地,或必須在某些範疇項目做到全球第一,反而要聚焦市場需求,考慮自身的優勢在哪裏。不過他亦同意,若然監管問題可獲解決,對虛擬銀行來說,拓展外地市場確實是一大出路,潛力會非常大,「虛擬銀行作為金融科技之母,若能先拔頭籌,香港其他金融科技都可以發展得更加順遂。」

上文節錄自第14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10日)《金融科技企業變「攪局者」 掀虛擬銀行大戰序幕》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