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老年精神病康復者生理疾病 方能改善精神健康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兩間營運精神健康中心的機構均表示老齡化康復者在中心的比例增多,最顯著的影響便是他們需要更多個別具針對性的支援,但在現時普遍的中心人手編制下開始出現緊拙。而2017/18年度,社會福利署額外增撥約3,200 萬元全年開支,在全港精神健康中心內增聘24名社工及72名福利工作員,以應付不同年齡層對中心康復服務的需求。在應付日漸增大的老齡化康復者需求上,增加社工人數是否就是一帖最佳良方?撰文:陳琬蓉

承接上文:精神健康中心長者會員大增 人手不足社工變看護

增專職醫療不容緩身心健康同須兼顧

這兩間在應付老齡化康復者都出現分身不暇情況的精神健康中心營運機機,它們的負責人均指出,要對症下藥,應在中心的編制中增加物理治療師及普通科護士名額,才能真正紓緩老齡化會員增加的健康及機能衰退需求。

現行編制下,中心內的專職醫療人員只有專責職能評估及家居環境改裝的職業治療師、以及負責精神健康的精神科護士(見表四),並非專責身體機能問題。而且現時多數中心內仍僅只編配一名職業治療師及一名精神科護士。但正如上所述,當康復者傾向在中心內一站式解決大部份的生活所需時,職業治療師和精神科護士便變相要兼顧並非他們所長的護理需求。

「一些初步和簡單的健康護理教育還可以由精神科護士或社工輪流兼任,但再深入一點的便會受限制,例如教康復者打『糖尿針』,便不是精神科護士所精通,社工也不是樣樣皆能。」程志剛指出,老齡化康復者現時為中心衍生的額外健康需求尚算可應付,但長遠也會對中心服務構成負擔,不能忽視:「現在每間ICCMW平均1,000宗個案中,過半都屬中老年,不可能叫精神科護士獨力承擔,他們還有青少年和成年復康服務要跟進。」需要增加物理治療師的原理也一樣:「老年復康者往往伴隨着痛症、年老退化、創傷後處理,也不是全部可以由職業治療師兼任處理。」

吳柱剛則從着手接觸老齡化康復者的角度,認為增加專職醫療人員種類,有助從多方面拓展復康個案。他說:「老齡化復康者不時會誤當情緒問題為身體問題,例如說自己『呢度痛嗰度痛』,如果由社工點明是精神病問題,康復者會抗拒進一步接觸(服務)。」若有護士或醫療人員一起從身體健康方面介入,有助讓康復者「較易入口」:「由護士以身體狀況作切入點,然後再由社工慢慢引導到情緒問題,加以開導,才會事倍功半。」

如果要教康復者打『糖尿針』,便不是精神科護士所精通,社工也不是樣樣皆能。(資料圖片)

轄下有七間精神健康中心的新生精神康復會(下稱新生會),早在2014年調查中心800多名中老年康復者的健康狀況,當時發現他們「三高」的發病比例,較一般同齡人高兩到五倍,跌倒風險亦較高;擁有較多會員的新生會,則難以讓社工或專職醫療人員逐個跟進康復者的老齡化健康需求。直至前兩年該會獲慈善機構資助,以先導計劃組成十人團隊,專責處理老齡化康復者的健康問題,至今服務了近1,200人。

該會專業服務經理(社區服務)黃宗保稱,現有資源下,根本難以兼顧康復者的老齡化需求,唯有依賴額外撥款才能妥善處理。而及早介入他們的健康需求,也是精神健康中心未來的重要議題:「以殘疾人士的預期壽命推算,其實康復者的老齡需求比起一般長者推前了十多二十年,不能等到他們60歲才開始介入。處理好他們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有助改善康復者的精神健康問題,二者不能獨立看待。」

隨着年長康復者的需求增多,康復中心應該是要有類似長者中心的器材房讓他們拉手手腳腳。(資料圖片/吳煒豪攝)

介入康復者的老齡化需求,除了要增加專項人手外,硬件配套亦需要調整。黃宗保指出,預防康復者身體機能衰退,需要一系列的器械支援。他說:「隨着年長康復者的需求增多,應該是要有類似長者中心的器材房讓他們拉手手腳腳。但ICCMW的原始設計是一個個的諮詢室,沒有預留空間放這些器材。」加上每間精神健康中心面積各異,只能在較大的中心放置這些健身器械,小型中心只能添置簡單的量高磅重器具。

處理康復者的老齡化需求可謂一闊三大,隨着年長精神病康復者數量愈趨增加,全港精神健康中心未來亦不能迴避相關的復康服務。黃宗保期望,政府在長遠規劃內應加入對精神病康復者老齡化的相應部署:「現在正在檢討《康復計劃方案》,希望本港未來在討論殘疾人士老齡化時,不單止討論智障人士老齡化的問題。始終(精神病康復者的老齡化)需求只會有增無減。」

上文節錄自第17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15日)《精神復康老齡化 社區支援寡又艱》。相關文章 :年老精神病患者缺乏支援 照顧者:難道要放回醫院?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