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老人詐欺】日本老齡社會的世代亂象 如何衍生青年騙子

撰文:李道
出版:更新:

今日日本,相當於明日香港、明日世界。因為,日本是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地方,自然率先體驗何謂老齡社會。《老人詐欺》一書正好揭示了當地人口老化的一大社會問題—老人常常淪為以青年為主謀的電話欺詐集團歛財對象。作者鈴木大介指,這個時代的高齡者,讓日本從戰敗國一舉躍上世界舞台,理應受到敬重;但他還是責問:「罪犯鎖定你們為目標,你們難道沒想過,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嗎?」

書中概述了日本電話詐騙狀況,最可貴之處乃持續採訪與探討黑社會與犯罪少年生活的鈴木大介,居然深入虎穴接觸了欺詐集團多號人物,上至管理層,下至小嘍囉。他們心中想些什麼?為何沒有罪惡感?甚至乎,具體的電話欺詐過程若何?緣何老人容易上釣?為何警方苦無對策?全書只得二百多頁,但內容卻相當扎實,完全將「老人詐欺」的前因、過程、後果,全面詳盡地向讀者娓娓道來。

視老人為高牆 筆觸有欠公允

只可惜,書裏內容側重欺詐犯人的視角,沒有多談受害者的處境與感受,以至在《前言》不諱言本書不會提及專騙老人的「防範知識」。在雞蛋與高牆的對抗裏,作者明顯把老人看成高牆、把青年看成雞蛋,這多少損及此書的客觀性和公允度;即使最後作者譴責了欺詐罪犯,卻無改整本書的左傾及反建制筆觸。這是閱讀本書前必須搞懂的,不宜因作者過分吹捧欺詐老人,而居然打算藉此學習「欺詐知識」,繼而投身此業。某程度言,這本書還應列為「禁書」,心智未成熟者不宜閱讀。

《信用詐欺師》劇照。(網上圖片)

事實上,作者一開始便美化這班「欺詐者」,形容為朝氣勃勃、有理想、有幹勁的年輕人。何以故?須由「招募」談起。「欺詐店舖」怎樣找來負責撥打欺詐電話的「機仔手」?竟是透過一般招聘廣告。不過,店舖還會作出篩選,專挑「其他八大行業」埋手,即是地下錢莊、性交易產業等的前僱員,又或曾經入獄和離開黑道者;換言之,身家清白的人不會被看上,理由是確保手下「不篤灰」,「適合在道上混」。如果欠債纍纍,更會獲得優先考慮,因進一步保證他們「等錢使」。當然,這種篩選工作尚不足夠,店舖還會舉行所謂「研修」的「洗腦」課程,頭幾天只會要求應聘者全日撥打「無厘頭」、難以撈客的cold call,過程中還會責罵、用皮鞋踹頭等來威嚇應聘者,目的是確保他們有足夠的耐勞、服從性,明知這是黑心企業也願留下。一星期左右,很快便會篩剩小部份「精英」,惟接下來才是高潮。

「研修」之所謂「洗腦」,乃會安排餘下成員到高爾夫球場和便利店前「觀察」。到此最後階段,店舖負責人、即「桶仔主」才會現身,直認這裏就是欺詐集團(當時成員多少或已猜到),然後洗腦般重新定義何謂「犯罪」。他首先直認「欺詐確是犯罪」,但指這只是透過欺騙手段來奪取財物,世上其實還有許多不同形式的欺騙,譬如購買未知功效的健康食品,或付出大額學費卻在畢業後即雙失等。他甚至會分享「親身經歷」,表示曾在正規金融機構的按揭部門任職,目睹不少家有老嫩者償還不起債務,痛心地指這才是慘絕人寰;反之,現在欺詐店舖所針對的,卻是家有餘錢的長者,僅要求成員從巨款中拿取一部份罷了。「觀察」高球場和便利店,正是讓成員看到富裕長者和貧窮基層之別。最後,「桶仔主」會用金錢利誘,說這裏工作一個月的收入可能是其他人苦幹一輩子都無法賺到的。

日本人口老化問題嚴重。(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貧富懸殊加劇 青年「仇老」有因

以上其實跟港人熟知的「傳銷欺詐」非常相似,相關「欺詐者」的所謂「積極性」,亦跟傳銷經理之類無甚分別。這裏更進一步之處,乃「洗腦」灌輸欺詐老人的「正當性」,特別是利用了日本兩代間的貧富矛盾。事實上,日本職場採用終身制,建制裏的老人別具優勢,未入職或新入職者均淪為臨時工;再加上日本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泡沫爆破後,至今迷失了廿多年,故兩代間的貧富差距與流動隔閡,實非香港可以相提並論。其中,日本青年對建制一方的積怨,在情在理也更大一些,亦因此衍生上述「仇老」的「老人詐欺」問題。香港不欲步日本後塵的話,實應汲取該國在職場自由與社會流動等方面的前車之鑑。

所以,作者強調,不是不想談老人「防範知識」,而是只要「階級化社會」繼續存在,專騙老人的欺詐案就不會消失。換言之,倘不治本,單靠治標是不濟事的。欺詐集團之所以「長做長有」,還在於透過「切割原則」有效避過執法機關。如前所述,「機仔手」的員工都經精挑細選,確保不會出賣欺詐店舖,尤其他們皆視「桶仔主」為賦予上流機會、劫富(老)濟貧(青)的大恩人,畢竟這批來自「其他八大行業」的青年,本就難在正規社會生存。店舖還會要求「機仔手」嚴守九條禁令,包括不能飲酒(免醉後洩密)、不能濫藥(免留下記錄)、生活不能招搖和炫富(免令親友甚至稅局懷疑)等,成員須每天複誦規條,確保自己不會連累大家。

更重要的是,在「桶仔主」之上連鎖式掌握複數欺詐店舖的「大掌櫃」,以至終極在背後出錢投資的「金主」,更堪稱是「真人不露相」,中低層成員一般不知其身份,即使欺詐店舖被警方搗破,亦基本不能揪出幕後主腦,這也解釋了為何欺詐店舖會「一雞死,一雞鳴」。況且,在成功騙得老人金錢後,集團一般會另外僱用「馬仔A」收取現鈔,又會透過「信差B、C、D」等來「洗錢」,從而令警方在種種關卡下難以追查到欺詐店舖。

日本職場採用終身制,公司中的老人別具優勢,加劇世代矛盾。(《我要準時下班》劇照)

談了這麼多,究竟具體的欺詐手段是什麼?主要的電話騙案是「冒名欺詐」,電話內容是「三人劇本」。舉例而言,首先會由第一名「機仔手」扮演長者的「親友」,但聲音卻是「經特別處理」般,要不很沙啞、要不在哭訴。很快,電話會由第二名「機仔手」搶走,這通常是扮演「黑臉」的「苦主」,爭着訴說該名「親友」闖下大禍,例如非禮自己、打劫自己,總之是怒氣沖沖地責難事主。然後,第三人、即是「白臉」的「警察」、「社工」等「調停人」則會接過電話好言相勸,建議事主付錢了事,不然鬧上法庭對其「親友」沒有好處。作者還補充,「三人劇本」會與時並進、不斷「優化」,市面上便流傳多個劇本。

或曰:老人真箇易騙嗎?作者分析指,一方面欺詐手段已十分純熟,一般人誠難識別;另一方面,老人其實未必不知對方行騙,卻僅僅因為「怕麻煩」,希望快點「破財擋災」,不欲被這些不法份子糾纏。有人以為,一次被騙之後,騙徒就不再埋手吧?很可惜,這批人往往易被一騙再騙,騙徒看中的正是事主「怕事」心理,業內並以日本「彈珠機」的術語「噴出」來形容之—情況猶如中了頭獎,事主會不斷吐錢。書中引述資料說,有位長者被騙九次之多,卻沒有一次報警。

有些長者得知受騙後,可能因為怕麻煩不報警,卻因此被歹徒一騙再騙。(資料圖片)

騙徒風光一時 往後大多潦倒

欺詐集團還會與「名冊」業者合作,索取「機仔手」撥打的電話號碼。可以想像,「名冊」愈是有利欺詐,包含的資料愈完整,所能編造的「劇本」就愈完善、愈真實,例如可在致電事主時以真名稱之,又或將「故事」連接到事主生活裏,好像由某某公司或某某機構致電來。可悲的是,除上述「噴出」苦主,最有價值的所謂「肥羊名冊」乃是有失智症病歷、又或因丈夫死去而獲大筆遺產的寡婦,以及跟子女等分開居住的獨居老人等。必須留意,該些「名冊」業者本身並不算罪犯,因為製作該些名冊未必違法,尤其他們通常以民調之名索取個人資料,而在訪問期間,被訪老人愈是表現寂寞、回答愈是精細,就連沒有詢問的都自己和盤托出,俱意味這名老人戒心愈小,愈易被編入「肥羊名冊」。

無論如何,「老人詐欺」絕對是不合法、不合理、不合情的犯罪,任何歪理都講不過去。作者最後指,相關「清新小混混」即使有幸騙來巨款,但許多時皆「冤枉來,冤枉去」,瞬間暴富之後很易馬上花光;而欺詐店舖為了躲避警方,基本不會長時間運作,意味這種收入極不穩定、極不持久;加上騙徒很難再融入正常社會,既不會看上一般上班族的工資,更不會適應裏面有點「佛系」、不夠「積極性」的環境;不少人金盆洗手後,因資金耗光而想重出江湖,屆時又恐脫節,難適應日新月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下的新行騙玩法,並淪為其他新來者眼中的「廢中」、「廢老」。所以,騙徒縱或風光一時,惟往後生活大多潦倒墮落。

作者總結說,在採訪過眾多業者之後,「總覺得這個產業是在消磨、浪費人才與才能。」他亦批評,金主可在層層保障下近乎零成本賺錢,逮捕風險卻主要由下層成員承擔,箇中實難言什麼「正義」,更莫說收款洗錢過程不時「黑吃黑」。總之,欺詐歛財肯定是不道德劣行,不應作為青年上流或追求成功的捷徑。本書縱然較多站在青年欺詐者的角度,恍如一本「教人欺詐之書」,但是,只要大家正確善用本書,還是必然有利防範欺詐、打擊欺詐。

上文節錄自第18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0月14日)《零工經濟興起 權益保障欠奉》。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