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抗疫背後 是富豪在玩「慈善資本主義」遊戲?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引致席捲全球的世紀大疫症,不但危害很多人的性命,也對社會經濟造成沉重打擊,東西方富豪都慷慨解囊,作出巨額捐款,或用於防疫抗疫,或用於社區重建,或推動經濟復蘇等,名為「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廣獲傳媒報道,令人看到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掠取巨大財富的資本家慈善的一面。
說起資本主義,難免令人想起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那句:「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着血和骯髒的東西。」讓人產生負面聯想─貪婪、自私、萬惡、剝削、貧富懸殊、分配不均;相反,慈善一詞卻是象徵社會善良、慈愛的光明一面,如果將兩者一正一負結合起來,究竟會產生何種效果呢?這正是本文要解構的「慈善資本主義」(philanthrocapitalism)。
撰文︰羅乃智

新冠肺炎於多國猖狂肆虐,引致全球民眾恐慌,也激起人類攜手抗疫的鬥志和決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全球十大億萬富豪之一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以自己和妻子聯名的慈善組織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之名,向另一位億萬富豪、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旗下慈善基金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捐款2,500萬美元(約1.94億港元),投放於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 他在4月尾又加碼,宣布再捐1,360萬美元,以支持加快三藩市灣區的新冠肺炎病毒檢測速度和能力。

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以自己和妻子聯名創建慈善組織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美聯社)

與此同時,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首席執行官Sundar Pichai表示,該集團將捐贈超8億美元,用於生產針對新冠病毒的醫療用品;Twitter創辦人Jack Dorsey也承諾捐款10億美元,用於病毒研究,佔其財富28%;Amazon及Mircosoft各捐贈250萬美元予救濟基金,為美國受疫情擴散影響的地區提供物資;總之,各出奇謀,不一而足。

歐洲及亞洲的富豪也不讓美國巨富專美,瑞典Tetra Pak創辦人的孫子Hans Rausing向支持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簡稱NHS)的慈善機構捐贈1,650萬英鎊;29歲的英國西敏公爵Hugh Grosvenor則直接向NHS捐贈1,250萬英鎊;早在今年1月,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已宣布捐出一億元人民幣,支持新冠肺炎疫苗研發,之後又向百多個國家捐送醫療用品如口罩、呼吸機等。至於香港,身為財富象徵的李嘉誠透過李嘉誠基金會捐資一億港元;李兆基兩名兒子則以家族名義捐出1,000萬元人民幣;其他地產商如嘉華、新世界、恒隆、九倉等,也紛紛捐出千萬元人民幣,用以支援內地抗疫。

針對這些善舉,普羅大眾當然可以理解為:這些企業希望疫情盡快過去,商業活動回復正常;然而,社會上也有另一種觀點:富豪們只是在玩「慈善資本主義」的遊戲,不值得傳媒過分美化,更不值得市民稱許。

各國富豪都慷慨解囊,作出巨額捐款,用於防疫抗疫。(美聯社)

早在疫情肆虐之前,矽谷巨富新貴已經一擲千金在慈善事業之上,成立倡議各異、目標不同的基金會,蔚然成風,彷彿富豪之間比較的,不再只是公司業績、個人財富、《福布斯》上的排名,而是捐贈多少、對社會公益有多大貢獻。理論上,富豪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算得上是美談,也非新鮮之事,為何會與「萬惡的資本主義」扣上關係?

一切要從英國《衛報》在2018年5月發表一篇名為《慈善億萬富翁的窘境》(The trouble with charitable billionaires)的深度長文談起。

慈善機構VS有限公司

這篇長文由澳洲悉尼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組織研究學專家Carl Rhodes與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管理學專家Peter Bloom合撰。事緣於2015年12月,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與妻子Priscilla Chan發公開信予呱呱落地的兒子Maxima,承諾將在有生之年,將自己持有的99% Facebook股份,捐贈給以「提升人類潛力、促進平等」為使命的機構,作慈善用途。鑑於這些股份的市價在當時相當於450億美元,故引起廣泛討論。

朱克伯格由公開捐款、到後來創立倡議性組織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廣受注目,Carl Rhodes及Peter Bloom便是其中兩人,該文一言以蔽之:企業總裁不再滿足於賺錢及擴展商業版圖,漸露控制公共事業的野心,慈善則成為達成目的的絕佳手段。

該文認為,朱克伯格在給兒子的公開信中,行文用字間予人他打算向慈善機構捐贈450億美元的錯覺,卻原來這筆龐大捐款下成立的不是非牟利慈善基金會(not-for-profit charitable foundation),而是自己另立的有限責任公司(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朱克伯格與妻子曾發公開信予兒子Maxima,承諾將在有生之年,將自己持有的99% Facebook股份作慈善用途。(美聯社)

兩者在法律涵義上有天淵之別,尤其在稅收方面,有限公司的法律地位,讓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大可任意投資其他公司、遊說立法,甚至保留政治捐款的權利。這個倡議組織也不會限制這位年輕億萬富豪如何運用金錢,他本人既是捐款者,也是老闆,擁有絕對話語權。

誠如普立茲新聞獎得主、調查記者Jesse Eisinger所言,此舉除了讓朱克伯格的金錢由左手交右手而毋須繳稅*外,也為Facebook帶來顯著的公關效果。

此外,打響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頭炮的,是試圖解決三藩市房價昂貴的難題。朱克伯格聲稱要投放300多萬美元,作為住屋補貼,以解決矽谷住房危機。

諷刺的是,三藩市房價高漲至一般市民難以負擔的水平,正是由於Facebook等科技公司蓬勃發展所致,而300萬元的補貼除了微不足道、無法解決本質問題以外,最終受惠的也會是矽谷工作者。

注︰美國的遺產稅以高額累進見稱,明文規定如果遺產達到300萬美元以上,稅率接近55%至75%,受益人也要先繳交遺產稅;方可繼承財富,有些州份甚至會對繼承者再次徵稅。
美國雖然沒有專門、獨立的「慈善法」,相關的規定及條款散見於憲法、稅務法、公司法、僱傭法等法律當中,卻是早期給予慈善組織稅務優惠待遇的國家。1913年,美國稅法容許向獲認證的慈善組織捐款的公司可獲免稅安排。
根據香港《稅務條例》,繳交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或利得稅的捐款人,可將認可慈善捐款申請扣稅,總額最高可達應評稅入息或利潤的35%。

三藩市房價高漲至一般市民難以負擔的水平。(Getty Images)

難怪朱克伯格遭到批評,他只是解決自己公司製造的問題,試圖掩蓋資本主義造成的困境,以及以慈善為名,為圈內人謀福祉。

Carl Rhodes及Peter Bloom在該文章並沒有抹殺朱克伯格動機中包含慷慨捐贈、追求人類福祉等元素,畢竟美國人捐款成風,根據最新的《美國慈善年報》(Giving USA Annual Report of Philanthropy),2018年全美個人慈善捐贈總額約2,920億美元,但兩位作者卻冷冷地指出,朱克伯格因此在稅收、商業以及政治利益上的收穫巨大;這種對慈善的重新理解和包裝,無啻是「行政總裁社會」(CEO Society)的象徵─將企業領導者的價值觀硬套在社會不同範疇發展之上。他們後來更合撰《CEO Society: The Corporate Takeover of Everyday Life》一書,進一步闡述其觀念。

《矽谷帝國:商業巨頭如何掌控經濟與社會》中多次暗示,朱克伯格將來有意競逐美國總統寶座,Facebook會成為其最佳宣傳平台。(路透社)

《矽谷帝國:商業巨頭如何掌控經濟與社會》作者露西葛芮妮(Lucie Greene)受該書啟發,明確表示由於矽谷的慈善活動大都是這類「有限公司」主辦,法例上無法要求他們向公眾披露其捐款數目或其他任何信息,其行為更不受公眾監督、質疑或挑戰。按照企業家的說法,這樣他們就可以採取更有創業精神的方式來做慈善。此外,她也開始留意朱克伯格的動靜,這位未來學者在書中多次暗示,朱克伯格將來有意競逐美國總統寶座,Facebook會成為其最佳宣傳平台。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朱克伯格每年都會為自己訂下目標,例如學習中文、成為素食者、每個月讀兩本書等。在2017年,其目標是「挑戰遍訪美國每一個州,了解真實的美國人」。如果他是總統候選人,此舉當然正常不過,但作為企業創辦人,卻屬異常之舉,外界對於朱克伯格有意角逐公職的猜測和熱議,馬上達到頂峰。

朱克伯格經常發布家中小狗及女兒的照片。(Mark Zuckerberg FB圖片)

事實上,自2014年開始,朱克伯格在公共領域展現的形象,開始出現微妙變化:有意無意將自己打造成智商高超但平易近人的住家男人,也經常發布家中小狗及女兒的照片,塑造自己為暖男慈父。加上Facebook在美國總統大選及英國脫歐事件中發揮的影響力,已隱然教人不安,如果朱克伯格有意將海量數據用於選舉戰,效果之瘋狂,可想而知。

如果葛芮妮的推測正確,那麼,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這個號稱「重視推動科學、醫療、教育研究等解決方案」的機構,究竟算是慈善組織,抑或是為總統候選人洗白鋪路、建立形象的超前操作?

繼續閱讀︰解構慈善資本主義 富豪捐款也講求回報?

相關文章︰

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 為公司連串醜聞致歉

朱克伯格遭議員質疑保障用戶不力 喊冤「我也是受害者」

上文節錄自第213期《香港01》周報(2020年5月11日)《巨額捐款的箇中玄機 解構慈善資本主義》。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