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寫而優則編」的張愛玲︰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親身創作影評及劇本之外,後人對張愛玲其人其作的影視化改編,亦佔據其相關作品的不少版圖。除了最著名的李安執導、湯唯主演的《色,戒》,數得上名字的,還有1984年周潤發和繆騫人主演的許鞍華作品《傾城之戀》;1988年,但漢章導演,夏文汐、高捷主演的《怨女》;1994年,關錦鵬執導,陳沖、葉玉卿、趙文瑄主演的《紅玫瑰白玫瑰》等。據本港研究者馮睎乾考據,張愛玲遺物中存留1995年、去世前兩個月回覆王家衛的信函,將《半生緣》拍片事宜授權予皇冠出版社決定,王家衛的去信,實則為代其好友、新浪潮領軍人物譚家明所書,譚不僅想拍《半生緣》,更在二十年後閒聊中揭曉,屬意冷門作、講述女傭生活的《桂花蒸 阿小悲秋》……
撰文:齊因

由此宕開一筆,不得不提三毛以「張胡戀」為藍本編劇、榮獲金馬獎8項大獎的1990年電影《滾滾紅塵》。秦漢與林青霞分別飾演日偽部長章能才與女作家沈韶華,戰亂時代,名作家與漢奸為世不容的苦戀,講的是女人被愛支撐、又為愛放手的輾轉反側,還有男人貪生怕死、為利權衡的躊躇不前。雖然陳淑樺一首主題曲,「來易來去難去,數十載的人世遊」載入經典,但是,帶着後設的眼光回看,與張愛玲親手執筆,《小團圓》中盛九莉與邵之雍「愛情完全幻滅還有一點什麼東西在」的點到即止、餘韻悠長相比,三毛筆下,歷史的車輪碾壓而過,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才子佳人玉石俱焚式的濃烈愛恨,始終悲痛有餘,回味不足,棋差一着,故與當年最佳原創劇本獎失之交臂,既是情有可原,然則一年後三毛去世,倒成一樁憾事。

+2

論及作品改編,最有發言權的非戲中人莫屬。演員蘇玉華2007年接受《信報》專訪時就承認,自己的眾多角色中,最喜歡《新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她覺得這個角色不但有生命,而且張愛玲的洞察力,令五十年前的愛情對白,到了今天,仍具說服力,「她對男女關係的看法真是一針見血,角色不但具女性韻味,更具女權思想—她會為自己的幸福找尋出路。」

《新傾城之戀》飾演白流蘇的蘇玉華(左)欣賞張愛玲的洞察力,五十年前的愛情對白到今天仍具說服力。(香港話劇團提供)

有此同感的,還有焦媛實驗劇團藝術總監焦媛,她是舞台劇《金鎖記》曹七巧的演繹者,張愛玲原作、許鞍華導演、王安憶編劇,加上焦媛,四個女人一台戲,這部廣東話作品,突破語言障礙,內地巡演逾百場,焦媛對《香港01》說,「張愛玲筆筆到肉,讓觀眾感受到人物與情緒,並且不同於電影,營造出特殊的舞台張力」。她回憶,排練時許鞍華特別要求,第一幕的青春少艾曹七巧,與第二幕晚年「哭乾了、萎縮了」的曹七巧,要有令人震撼的天壤之別,為了強調七巧被仇恨淹沒、怨氣沖天的悽愴與恐怖,焦媛精心設計了身體語言:穿上特製的中國舞鞋,重心不穩,走路東倒西歪,提起肩膀,營造長期抽大煙的顫抖僵硬;在改編時,王安憶亦大膽割捨曹七巧兒子長白的戲碼,聚焦七巧與女兒長安兩代女人的三十年,將七巧與姜季澤的感情線,由張氏筆下的暗流湧動,變成熊熊愛恨的大開大合,亦以長安與童世舫的悲劇婚姻,作為七巧命運的輪迴與延伸,正應了那句「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由《金鎖記》進入張愛玲的世界,演了十幾年曹七巧,焦媛說,年輕時候看,只覺得悲傷憂愁,經歷世事浮沉再看,才更能體悟,生命的酸甜苦辣,都被她一早看破,「張愛玲是外頭的人,我就是那個裏頭的人,只有更全心投入的演出,才能讓觀眾明白張愛玲作為外頭的人的感受。」

齊因
主修文學和性別研究
喜歡文字工作

上文節錄自第233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28日)《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3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新自由主義危機四伏 別被經濟排名牽着走

單憑審核教科書 就能解決通識教育的問題?

從左右逢源到左右為難 滙控對港啟示錄

解放軍軍機頻頻飛越 「台海無中線」到底是什麼概念?

張愛玲百歲冥誕 只是當時已惘然

種族之火蔓延城外 特朗普「製造恐慌」 拉攏巿郊選票

香港寓示新自由主義理想的失敗

《奪冠》背後的聯想 新體育經濟改變運動員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