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2020|選戰之後 香江再定位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美國大選臨近,世界政經格局面臨再洗牌,美國國內經濟政策何去何從,其改變又會怎樣影響香港經濟的發展?
撰文︰鄧希煒、林康聖

美國大選臨近,世界政經格局面臨再洗牌。(美聯社)

特朗普經濟學主張降低稅率、減少政府監管、控制移民,和主導美國製造業回流;對外行單邊保護主義。假如繼四年前再一次發生「大選驚奇」,近期受全球資本追捧的新能源版塊將回吐,中美關係在短期內將升温,而環球地緣政治將會升溫,化石能源將再一次受市場青睞。

相反,拜登現時定位有些尷尬。在全球民粹盛行,左右派極度分裂的情況下,在擁抱自由開放民主黨中,拜登屬温和建制派。我們可期望他當選將重視「環境、社會、企業管治」(ESG,即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概念,行左派政策;對外被黨內和國內鷹派綁上「新冷戰的戰車」 行自由派現實主義,著重透過外交和多邊關係極大化華府利益,和中國關係亦敵亦友。筆者可預視新能源及基建相關行業將會受惠。化石能源、醫藥及金融等產業則受累,拜登首推環保概念政策及擴大奧巴馬醫保。

無論哪位候選人當選,美國及其盟友對華政策勢必更趨強硬,儘管在形式及手段上或許會有所不同。當美國視香港為中美貿易戰及「新冷戰」籌碼 ,國家亦不會輕易讓步及妥協,可預視針對香港打壓及制裁將會不斷 ,像獵人捕捉到獵物一樣至死方休。

香港面臨的困境是「前有狼,後有虎」, 金融業、貿易及物流業首當其衝。東京、新加坡和倫敦均希望瓜分香港經濟發展的「遺產」。近日,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更打開口牌,稱香港吸引力減弱屬日本機遇,日本將研究成立銀行業經濟特區,希望吸引香港人才及生意。

如此種種,香港經濟 ,休矣?

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教授預視,美國針對香港打壓及制裁將會不斷 。(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在 「雙循環」中尋寶 ,「大數據」新賽道再出發

香港在社會運動、新冠肺炎及中美博弈等三大本地及環球因素夾擊下,短中期內要重拾經濟增長不容樂觀。觀乎「保就業計劃」即將完結,加上近日有大型企業大規模裁員,勢必在其供應鏈掀起裁員漣漪。政府的失業數字向來滯後,本地真正的失業人口恐怕早已達雙位數字,民生陷入苦困狀況。

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之時,提倡以雙循環作為新的經濟引擎帶動三頭馬車(出口、消費需求和投資)增長。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所及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所研究員George Magnus指出 : 雙循環就是作為「中國製造2025」產業戰略的一部份。其一,是作為後來者的優勢,比發達國家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速度更快;其二,是換道超車優勢,內外需相互促進,加強新的產業革命時期(發展 5G,半導體及雲端服務等),艱鉅的改革最終將使國內內需受益。 中國看到一個更為緊迫的政治和國家安全議程,利用華府目前的政治和經濟分歧及干擾,加速中美脫鉤並減少對美國高科技產品的依賴。

香港須配合國家雙循環大局發展。(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中美博弈之際,香港作為中國的一份子,只能選邊站配合國家雙循環大局發展。有意見認為香港的角色將會被邊緣化 ,筆者認為香港從來也是外向型經濟,不與時並進早晚也會被淘汰。過往數十載香港靠四大支柱產業發展,但當世界經濟劇變,受大眾鐘愛的銀行股也有不派股息的一天,股價一沉不起。正如香港現時所面臨的困境——當老牌藍籌及舊經濟退場,坐食山崩,不是上策。

綜合美國大選形勢及配合國家政策,筆者早前倡議本港以再工業化為第三次經濟轉型主軸,重拾增長勢頭。本港產業發展的重點,應先從比較優勢行業(如金融及醫療)出發,建立高科技製造業。網上銀行、大數據及金融科技化是未來新經濟趨勢,亦是雙循環的重中之中,以數據流帶動技術、資金流及人才流。

其中一項可以考慮加大發展的項目是數據中心(IDC)。本港在數據中心具競爭優勢,在電訊基建配套及國際頻寬接駁能力,本港均達至全球最先準水平。加上國家大力加強自主研發,國內數據中心需求勢必大增。據戴德梁行研究發現,2018至2020年(首8個月)的整體交投量已達57億美元,是2015至2017年同期的7.2倍,香港位列亞太區最具吸引力的數據中心選址第四,緊隨新加坡、悉尼及東京。如「本地薑」數據中心龍頭新意網(1686)屬新地(16)旗下,以舊經濟帶動新經濟,在協同及規模效應下發展, 力證香港也有能力及資源發展大數據產業鏈。

香港改革產業結構,就能帶動經濟復甦。(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近年香港青年上流機會不足,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缺乏多元出路。需求驅動下,尖子大多投身銀行及專業行業,其他青年難以找到平台加以發揮所長,導致人才流失,長遠而言不利本港雙創發展。有見及此,香港大學去年也配合此發展願景,推出跨學系金融科技本科課程,為香港建立及培育「未來人才庫」,解決高科技新經濟產業鏈人才荒。

近年,筆者亦留意到傳統地產商及一些大型企業開展創新部門,投資初創發展及新業務,筆者期望不只是「塘水滾塘魚」。哈佛商學院教授Michael Porter提倡的創造共享價值 (CSV)回饋社會不單只是企業社會責任(CSR),精心策劃也能為公司創造可持續ESG 業務價值。

香港要再工業化成功,除有賴商界支持外,亦需政府的科研政策支持及長遠財務支持,並拆牆鬆綁。如此種種,香港作為中國最開放的城市,不但能在雙循環中發揮作用及貢獻,更能為香港殺出一條血路,改革產業結構,帶動經濟復甦。

鄧希煒
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教授、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副總監
林康聖
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