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失控的群體思維】為何有自殺式恐襲?作者走訪多國尋答案

撰文:李道
出版:更新:

《失控的群體思維》(The Power of Others: Peer Pressure, Groupthink, and How the People Around Us Shape Everything We Do)透過心理學分析,去闡述我們如何因此失去自主能力乃至自我。作者麥可.龐德(Michael Bond)曾於阿拉伯之春期間擔任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有關心理學及人類行為的首席研究員。本書最大特點,乃將當下社會事件,以及作者親身訪談,與許多心理實驗及理論融會貫通;其中一些心理學知識大家或已聽過,卻未曾想過可解釋甚至預示今日的群眾行為,包括恐怖襲擊等異於常人、難以理解的行徑。

模仿是靈長類動物的天性,書中引用許多實驗證明,這是人類社會行為無可避免的結果,一切都是下意識、不由自主的。顯例莫如電影:要令觀眾驚恐,首先主角要表現很驚恐;要令觀眾哭,首先主角要哭得很厲害。這亦解釋了,為何主題樂園內氣氛愉快,遊人自然就會愉快,同一情況也見諸播「洗腦歌」的日式超市,以及鼓勵笑臉迎人的快餐店等。

模仿是靈長類動物的天性,是人類社會行為無可避免的結果,一切都是不由自主的,這就解釋了為何主題樂園內氣氛愉快,遊人自然就會愉快。(黃寶瑩攝)

研究還指,情感可由生理反應決定,例如常常笑臉迎人,本身也自然會開心起來,即不僅因開心而笑,亦可「倒果為因」透過擠笑來製造開心。基於相關「體現認知」,有利用肉毒桿菌(例如注射Botox)減少皺紋的受試者,對比手術前即肌肉僵化前,她們在閱讀句子時,傷心或憤怒等反應都相對變慢。綜上可見,當你置身群眾活動,周遭的人都情緒高漲,並一起高喊激烈口號時,無論一個人平時多麼冷靜,都容易變得頭腦發熱。古今中外的戰爭皆強調士氣,背後原理同出一轍。

為何有人居然進行自殺式恐襲?此乃當下心理學一大研究課題。書中引述一項涉逾400名恐怖份子的調查,發現情況跟前述一致,他們都是平凡不過的人,既無自殺傾向,更沒有精神病,且還廣泛涵蓋了貧者富者、老年青年等不同階層;促成他們自殺式恐襲的底因,乃有組織或理念在背後推動。作者親自走訪多個盛產恐怖份子的國度,發現社會對恐襲的褒獎非常普遍,例如滿街都見鼓勵殉道烈士的塗鴉,一旦有恐襲新聞,當地酒吧甚至會歡聲徹天。

為何有人居然進行自殺式恐襲?圖為蓋逹組織恐怖份子2001年9月11日劫持兩架客機撞向美國紐約世貿中心,畫面鎮懾全球。(美聯社)

作者形容,自殺式恐襲與一般的戰爭英雄是一體兩面,在相關地方物色「死士」,堪稱毫不費力。除了「人人皆可成為劊子手」,於此氛圍下也「人人皆可成為恐怖份子」;其中,高舉「集體主義文化」的地方,會比高舉「個人主義文化」的歐美容易出產恐怖份子,這亦是西方社會較難理解或應對恐襲的底因。在群體影響下,人人皆可忽然變成另一個人。如何避免淪為別人的扯線公仔?於心理學層面,強化內在抵抗力乃是一途。本書強調自小受正確社會價值觀及「道德勇氣」薰陶的重要性,尤其是父母愈強調關愛他人,孩子從人際關係中得到的安全感就愈大,繼而更易培養利他精神、拒絕作惡損人。

事實上,除了「人人皆可忽然作惡」,同樣地,「人人皆可忽然英雄」;書中引述數據指,史上曾拿英勇勳章之類的戰爭英雄,絕大多數畢生只拿一次,能夠兩度授勳者絕無僅有,而這批退伍軍人還有不少患上創傷後壓力症(PTSD),繼而害怕戰爭。作者整合資料發現,授勳的多是大家庭的長兄,又或是寡母下的孤兒,即在早期生活經歷已養成關懷他人的習慣。因此,他直言勇者本非與生俱來,而英雄行為亦多衝動為之。

群體效應亦有積極向善的一面……有關詳情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失控的群體思維》
副題:從同儕壓力到同溫層效應,人的一舉一動都逃不出「群性」
作者:麥可.龐德(Michael Bond)
譯者:林士棻
出版:方言文化(台北)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李道
資深媒體人

上文節錄於第24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30日)《《失控的群體思維》切勿低估外在影響力》,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施政報告》有心無力 339位「AO黨」該擔何責?

獨家專訪「金融沙皇」任志剛: 貨幣創造功能不應落在商業機構中

專訪港大新晉經濟學教授鄧希煒 赴美廿年初回流 寄望香港「再工業化」

劉鶴高調提「零容忍」 中國金融改革必動真格

疫情持續擾亂糧食供應鏈 復興本土農業提上日程

中國航天史上最具挑戰的月球探測任務 嫦娥五號升空:載人登月的超前預演

疫下迸發新創意 建築師玩轉空間

拍賣上線 槌聲不絕 世局動盪下之藝術巿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