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末日論再起 經濟學家:言之尚早

撰文:盧偉文
出版:更新:

過去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掀起滔天巨浪,全球金融動盪和經濟衰退交替出現,迫使美國貨幣和財政當局接連出招穩定市場。儘管突如其來的巨大衝擊得以部份紓解,但特朗普政府失敗的防疫措施令疫情至今仍未受控、社會運作幾度停擺,美國經濟基本面也顯著轉差。隨着反映美元匯價強弱的美元指數持續走低,質疑美元「霸主地位」的聲浪此起彼伏。有論者警告,由於美國國內儲蓄驟降和經常賬赤字持續擴大,美元至今年年底或將大幅下跌,其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亦將不保。那麼,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否真的岌岌可危?

回顧國際貨幣體系在上世紀經歷的幾次重大變革——無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金幣本位制切換到金匯兌本位制、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由金本位制切換到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亦或七十年代由金本位美元切換到石油美元,每次變革都對應着一次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廣、破壞力度大的嚴重危機。這或許也是如今這個以美元為主導的「後布雷頓森林體系」被人一再提出來審視、拆解、檢討乃至批判的原因。

註:1944年7月,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公園內的華盛頓山旅館召開會議,並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促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誕生。協定內容包括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在國際間就貨幣事務進行磋商,並向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借貸,以維繫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此外,美元與黃金掛鈎,IMF成員國的貨幣則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美國作為儲備貨幣發行國,必須提供足夠的美元作國際清償手段,且須保證美元按照官方價格兌現黃金,以維持成員國對美元的信心。然而,六、七十年代爆發了多次美元危機,導致美國聯儲局拒絕向國外央行出售黃金,令美元與黃金掛鈎名存實亡;至1973年2月,其他主要貨幣在美元進一步貶值下受到投機商的衝擊,被迫實行浮動匯率制,象徵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終結,但美國作為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的地位至今未有改變。

去年出現的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以及隨之而來對全球正常經濟秩序的嚴重干擾和衝擊,正是各種「美元末日論」和「美元霸權終結論」展開的背景。短短一年時間,新冠病毒迅速蔓延,截至上周五(1月1日),全球累計確診病例已超過8,300萬宗。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前所未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去年4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並稱疫情可能「引發三十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五個月後,IMF下調了這一預測,指全球經濟料將萎縮4.4%,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產出更將按年下滑5.8%,情況不容樂觀。

疫情重創美國經濟,紐約的街道顯得份外冷靜。(新華社)

疫情重創美國經濟

美國經濟的衰退程度亦「不遑多讓」,IMF料其2020年萎縮4.3%。而且,由於特朗普政府初期輕視疫情、抗疫工作拖拉,原本持續向好的經濟勢頭無奈遭遇重挫:美國去年第二季度GDP按年大幅下滑32.9%,佔整體經濟總量約七成的個人消費支出則劇降34.6%;特朗普一度吹噓的五十年來最低失業率(3.5%)轉瞬成為過眼雲煙,去年4月的失業率飆升至14.7%,創下1948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平。「本次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完全是類似於世界大戰導致的經濟關停,雖說美國疫情管理不力是其固有原因,但社交疏離措施造成的消費(尤其是服務性消費)中斷,是全世界普遍發生的,並非美國特有。」獨立宏觀研究機構TS Lombard中國區總經理廖敏雄在接受《香港01》訪問時說。

面對疫情帶來的巨大衝擊和金融市場的動盪,美國聯儲局(Fed)在去年3月緊急展開救市行動,先是將聯邦基準利率下調至零左右的水平,之後又陸續推出多個非常規政策工具,包括無限量化寬鬆(QE)。經過一系列的「放水」措施,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已從2019年秋季的3.8萬億美元迅速拉升至目前的7.4萬億美元水平。而且,局方在上個月議息會議結束後承諾,將延長疫情爆發之初啟動的每月1,200億美元購債計劃。另一方面,美國政府的財政支出也在不斷增加。美國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20財年(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美國財政赤字錄得3.13萬億美元,遠高於2019財年的9,844億美元。隨着特朗普在12月27日再次簽署了總值2.3萬億美元的新冠疫情紓困方案和政府開支法案,美國政府的財赤和債務規模相信將進一步升高。

美國政府應對此次危機的力度之強前所未見,此次美國國庫券的發行遠高於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

美國當局超常規的政策措施雖然暫時穩定了市場,卻引發不少對美元體系可持續性的憂慮。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去年6月在接受財經媒體CNBC訪問時便表示,由於宏觀經濟結構的長期失衡—即一直以來的低儲蓄率和持續擴大的財政赤字,再加上美國正在拒斥全球化進程,加速與世界脫鈎,「美元將非常極速地貶值。」羅奇作出這一預測的時候,美元指數處於96.68的水平,此後便反覆下跌。該指數在上月17日更一度跌破90關口。

擔心美元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受威脅的還有全球最大對冲基金橋水(Bridgewater)創辦人達里奧(Ray Dalio)。他在去年9月接受彭博社電視訪問時直言,儘管不少資產和黃金都受益於洪量的流動性注入及政府財政支出(而升值),但如果刺激措施「走得太遠」,美元的價值可能會被「掏空」,進而影響其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

(香港01製圖)

羅奇和達里奧對美元前景的擔憂是否過慮?廖敏雄表示,美元末日論在歷史上屢次出現,「每當美元貶值或金融市場、經濟周期出現大幅波動,總會有人跳出來說美元要完蛋,我只能說這種推演過於簡單」......

上文節錄自第247期《香港01》周報(2021年1月4日)《「霸主地位」代價日大 美國自墮「美元陷阱」》。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7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羅馬式蓄水池險被拆毀 政府保育思維亟需更新

莫加深兩地矛盾和消極情緒 黎智英保釋之爭

法庭已經依法判案 政治操作還需摒除 理清「12港人案」始末

心理衞生教育的缺失 港人精神有病不自知

「霸主地位」代價日大 美國自墮「美元陷阱」

央行數字貨幣落地 香港有何角色?

「後新冠」地緣政治新戰線 大國押注生物醫藥發展

「細胞肉」獲准上市 下一步,人造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