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影評】同志片就必須高舉平權旗幟?

撰文:李美
出版:更新: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聲勢強勁,台灣票房突破一億元新台幣,名列當地十強。可惜,跟榜上另一台灣片《孤味》命運相同,電影未獲金馬獎青睞,僅贏得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甚至未獲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劇本等提名。其實,本片尚不算叫座不叫好,只是觀眾反應趨向兩極,相信在於電影定位不夠徹底。

眾所周知,這是一齣同志愛情片,單看片名已十分浪漫。故事主角是兩位高中男生,涉及兩小無猜的男男純愛,不難想像。跟《叔.叔》的淡茶式黃昏戀相異,本片是烈酒般的激情,畢竟青春、校園題材本屬寶島強項,而編導亦將愛情部份發揮得淋漓盡致,可媲美獲奧斯卡提名最佳電影,並贏得最佳改編劇本的同志片《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事實上,兩片命名也很相近。陳昊森飾演的張家漢與曾敬驊所演的王柏德(Birdy),亦是高顏值「小鮮肉」的俊帥組合,為愛情片的浪漫元素大大加分;前者獲多項最佳新演員提名,更是實至名歸。

陳昊森飾演的張家漢與曾敬驊所演的王柏德(Birdy),亦是高顏值「小鮮肉」的俊帥組合,為愛情片的浪漫元素大大加分。(《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劇照)

奈何本片犯上一大毛病,即太突兀地高舉平權,為純愛片摻入雜質。荷里活近年平權片之氾濫成災,已被批評恍如患上「平權癌」。為何涉及同志題材的電影,都要淪為說教片,而不能拍成藝術片?由《叔.叔》到《翠絲》等港產片,都硬生生加插了政治、宗教設定,此片亦不例外。無論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還是《春光乍洩》、《斷背山》等,曾否刻意扯到平權抗爭,而非純粹描繪同志之愛?

+16

即如2018年的台灣同志片《誰先愛上他的》,雖觸及價值觀衝突,但仍是角色為主,莊諧並重,笑中有淚,沒有被說教綁手綁腳。

其實,最佳的同志平權片,不是在戲裏露骨地高喊平權,而是把男男之愛自然而然地拍出來;另眼相看的處理,實無異於戴上有色眼鏡,即離不開「positive discrimination」(正向差別待遇)……更多電影分析,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47期《香港01》周報(2021年1月4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同志片必須高舉平權旗幟?》,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7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羅馬式蓄水池險被拆毀 政府保育思維亟需更新

莫加深兩地矛盾和消極情緒 黎智英保釋之爭

法庭已經依法判案 政治操作還需摒除 理清「12港人案」始末

心理衞生教育的缺失 港人精神有病不自知

「霸主地位」代價日大 美國自墮「美元陷阱」

央行數字貨幣落地 香港有何角色?

「後新冠」地緣政治新戰線 大國押注生物醫藥發展

「細胞肉」獲准上市 下一步,人造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