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政府堅持「五沒有」 一年後仍在佛系抗疫?

撰文:吳煥燊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一年有多,至今未有放緩跡象,累計有逾9,500萬宗感染個案,超過200萬人死亡。這本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但對感染個案只佔全球1/95000000、死亡人數只佔全球165/2000000的香港而言,可能未有太深感受。即使近日新增確診案例再度破百,早已「抗疫疲勞」的大家似乎沒有因而提高警覺,而特區政府則只繼續重複「已經盡力」的論調,卻始終未能下定決心推出一套強而有效的「清零」措施。這不禁讓人質疑,以林鄭月娥和陳肇始為首的抗疫高官,是否還在睡夢當中,幻想著疫情總會自動消失?其實,既然「無能為力」,何不早日掛冠歸去,別再讓人看笑話!

沒有決心「清零」

每當有疫情爆發,內地各級政府總以「清零」作為首要抗疫目標,繼而果斷採取相當嚴格的人員出入限制和強制關口檢疫,即使在短期之內對經濟民生造成一定打擊,但疫情總能迅速受控,並且恢復大部份生產活動。反觀香港,歷經四波爆發,但毫無「清零」決心,只打算把疫情控制在較低水平,所以從「封關」到「檢疫」的力度非常有限,結果漏洞百出。

去年1月23日,本港發現首宗由武漢輸入的確診個案之後,儘管特區政府自2月初開始封閉部份來往內地的關口,但明顯低估中國以外地區的爆發風險,導致3月15日出現由海外留學生回港帶來的第二波爆發,令確診個案在短短一個月內,由147宗飆升至1016宗;及後就算港府劃一加強所有出入境關口的強制檢疫工作,卻在經歷三個月極少新增確診個案的「蜜月期」後「放軟手腳」,甚至無視海外疫情早已失控的事實,竟然容許來自高危地區的海員豁免檢疫,結果導致第三波每日都有過百人確診的大爆發,至8月20日累計共有4604名病患;當大家以為當局已經吸取足夠教訓,即使又再迎來三個月的「平靜期」也不會放鬆警戒時,竟又因為容許港人前往酒店探訪正在強制檢疫的海外抵港人士,以及過度放寬大型人群聚集的社交活動,導致第四波由11月20日開始爆發,累計確診人數在短短兩個月內由5517宗激增了76%,截至昨天已有9720宗。

限聚令之下,市民一家外出吃飯也要分枱坐。(資料圖片)

沒有組織「檢測」

平情而論,同為國際城市,新加坡亦沒有以「清零」為短期目標,也同樣只求把疫情控制在極低水平,但不同的是,人家早就具備極高的檢測能力和追蹤能力,每當有社區感染的可能,都會快速排查;反觀香港,既無法透過科技改善針對確診病患的追蹤技術以準確追尋緊密接觸者,就連基本的「強制檢測」也執行得非常隨意。

例如近日,油麻地佐敦一帶數十幢大廈被列為「指定範圍」,需要強制檢測,但安排十分混亂——由於所屬地區唐樓林立,其中亦有劏房戶,當局未能掌握住戶名單及聯絡所有住戶,至今仍有大量市民未完成強制檢測。另外,強制檢測的準則不清,如當局一開始只強制檢測新鎮地街26號樓,但與其共用樓梯出入口的20至24號樓並沒有被同時納入檢測範圍,而區內並無大量或密集式新增個案的深水埗區,突被劃設為指定檢測區域,令市民費解。

檢測機構上門向餐廳派發樣本瓶,惟反應不算理想。(黃景洪攝)

沒有有效「堵截」

「排查」的關鍵,在於徹底「堵截」傳播源頭,但特區政府連高風險人群的「強制檢測」都做不好,更遑論要「堵截」病毒擴散。回想過去一年,有哪一波大型爆發或者群組感染,不是源自港府錯漏百出的防疫漏洞?接受強制檢疫人士,原來可以隨處在社區走動;在指定地方隔離人士,原來可以接受親友探訪;檢疫人士和普通主客,竟然被安置在同一酒店;酒店竟然沒有檢疫人士的名單,導致職員未能區分住客身份......凡此種種,罄竹難書!

沒有準備「應變」

第四波疫情來襲,但仍看不到政府悟出一套有系統的抗疫手法,每每在有新問題出現時,才見當局趕忙搬出措施,完全沒有準備及評估。如政府曾在本港疫情惡化時,嘗試收緊防疫措施,下令食肆全日禁堂食,卻完全沒有了解過,不少打工仔如地盤工人苦無地方午膳,結果在政策推出兩日後,旋即恢復晚上6點前堂食。如果政府能未雨綢繆,深思熟慮每項政策利弊,相信不會出現這種擾民之舉。而這種「見步行步」的抗疫心態,正是本港遲遲還停留在撲火階段,喪失主動權的一大原因。

受疫情拖累,本港各行各業皆有很多小商戶結業。(資料圖片)

沒有抒解「民惑」

當然,說到大規模的封城、封區,或者強制檢測,民眾不願配合的確是一大阻力。但這並非政府「不能為」的原因。事實上,管理民眾情緒在抗疫上是很重要的一環。自疫情初期,無論是「撲口罩」、還是「停課不停學」,政府都未能及時為民眾提供援助;可以說,香港之所以能夠挨過第一波,基本上是靠民間自發力量,這亦加深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後來政府面對「全民檢測」和「國產疫苗」的質疑,非但無法準確運用科學理據排解市民的擔憂和誤解,反而不斷用模糊的官腔解話,令市民更不信任政府,亦不願意配合進一步的防疫措施。問題是,當政府抗疫能力備受質疑,竟然沒有反躬自省,而是把市民的反抗情緒變成其「不為」的藉口,再次把民眾放在對立面,令抗疫路線圖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