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任命外籍歐冠昇做CEO 港交所就變得國際化了嗎?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香港交易所(港交所)日前(2月9日)宣布,委任本身是阿根廷籍、持有克羅地亞護照、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歐冠昇(Nicolas Aguzin),接替李小加出任行政總裁(CEO)。目前正值「背靠國家,面向世界」的港交所站上歷史新台階的關鍵時期,不少評論擔心,不諳中文且不懂國策的歐冠昇未必是最佳人選,但負責遴選工作的港交所主席查史美倫解釋,由於港交所在債券市場和衍生產品業務發展方面需要更加國際化,所以相信他的資歷和背景能夠為港交所的國際化發揮重大作用。不得不說,查史美倫的說法相當有趣,在她眼中,「西化」就必然等同「國際化」甚至等同「現代化」,感覺就像只要香港多開幾個外國人常去的「蘭桂坊」,或者多請幾個「馬斐森」來擔任大學校長,就瞬間變得國際化了一般。

香港交易所(港交所)日前(2月9日)宣布,本身是阿根廷籍、持有克羅地亞護照、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歐冠昇(Nicolas Aguzin)出任行政總裁。(資料圖片 / 張浩維攝)

國際化不等於西化

事實上,港交所能否進一步國際化,關鍵根本不在於CEO是否外籍人士,而是能否把握「背靠國家,面向世界」的歷史性使命、機遇和挑戰;至於歐冠昇是否港交所CEO的最佳人選,則視乎他能否帶領港交所乘風破浪。世界政經格局巨變,中國金融化前景廣闊,加上中概股回流潮、北水南下大時代,本來就驅使香港重塑國際金融中心的內涵——不止要做「國際的香港」,更要成為「中國的國際的香港」。在此關鍵時刻,香港將會成為怎樣的金融中心,自然和港交所將如何擴大改革和發展、會否超越倫交所和紐交所成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的命運不無關係,所以,如何重新奠定港交所的歷史角色,可謂任重道遠,遠比這個金融市場如何讓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複雜且厚重得多。

無可否認,從出身和資歷來看,歐冠昇的往績相當亮麗,管理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畢業於世界最佳商學院之一的賓夕凡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歐冠昇,初出茅廬便加入摩根大通拉美分行,10年後獲提拔為併購投行部門主管,其後成為拉美區CEO,自2012年起轉戰亞太市場,擔任摩通亞太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負責在華業務,期間曾經推動摩通與內地聯營公司取得證券業務牌照;有論者便相信,假如港交所仍有野心收購倫敦證券交易所,歐冠昇絕對能夠從中發揮優勢。不過,這是否足以代表他就是港交所CEO的最佳人選?就算他能如李小加所言,成為「出色的港交所CEO」,又是否代表他能夠推動港交所翻開歷史新篇章?

任內11年致力推動連水、換魚、跨界及改制這四大變革,為香港金融業的未來繁榮奠定基礎。(資料圖片)

關鍵使命在於改革

對此,市場普遍擔心,歐冠昇不諳中文、不明國策、不懂香港,可能未必認識香港作為中國境外唯一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更加未能感受到這個金融中心的升級之於香港發揮優勢、貢獻國家、再創輝煌的重要。不過,翻查歐冠昇少有的中港評論,其實他對中國並非一無所知,例如他向來看好中國發展,相信內地將逐步開放金融行業,形容「所有板塊都有令人興奮的機遇」,包括證券、私銀、合併、收購等等;他也看好內地科技企業,預測未來10年世界500強企業當中有四分一來自內地,而且個別領域的創新能力甚至領先全球;他也不認為中國必須遵循西方的發展模式或者民主步伐,甚至斷言中國永遠不會變成美國,因為中國有自己的民主模式和資本主義模式。只是,這是否代表他真的懂中國和香港呢?就算他懂,又是否具備推動結構改革的意識和能力、能否帶領港交所踏上最有利香港的歷史征程?

和歐冠昇一樣出身摩通的李小加,是外界所公認,能夠明白國策、懂得香港又具備革新意識的例子。他任內11年致力推動連水、換魚、跨界及改制這四大變革,當中包括尤為關鍵的新股上市制度改革,容許未錄得收入和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以及採用「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可謂完全改變了香港的融資生態,也促使香港做好迎接全新歷史使命的準備。

歐冠昇能否帶領港交所再上層樓仍然有待歷史驗證。(Twitter@MsilviamoraMora)

歐冠昇有待歷史驗證

即使在李小加卸任之前,他仍積極籌劃四件大事,冀能令港交所更上層樓——首先,計劃推出全新新股結算平台,讓市場和監察機構都能更加便利獲取新股資訊,減少新股申購預繳凍結資金;其次,不斷完善上市制度與擴容,例如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法團不同投票權架構中國公司來香港進行第二上市;第三,拓寬滬深港通的投資範圍;最後則是希望推出MSCI中國A股指數期貨幫助國際投資者管理風險,讓他們更加放心地投資內地股票。

有誰能夠咬定,港交所在內地出身的李小加的任內,就無法吸引外資、甚至不再是國際金融中心?又有誰能夠斷言,當有了來自西方世界的歐冠昇擔任CEO,港交所就會因而湧入外資?平情而論,負責CEO遴選工作的港交所主席查史美倫作為香港典型金融精英,對於香港的進一步國際化的想像難免偏向傳統視角,以為「西化」就等同「國際化」甚至等同「現代化」,若然如此就有點狹隘了;而如果港交所高層都被這種思維所主導,那恐怕對香港的「真國際化」不會有太大幫助。

所謂「有能者居之」,正如國籍並非國際化的唯一標準一樣,我們也沒有假定只有中國人才能勝任港交所CEO一職,因為不少土生土長的中國香港人,至今仍然不懂「一國兩制」、不明「國家戰略」、甚至未能做好「港人治港」。而歐冠昇到底是否具備破釜沉舟的改革意識,又能否帶領港交所乘風破浪再上新階,仍然有待歷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