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再陷疫苗戰場 港版「疫苗護照」如何落地?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超過15個月,隨着多款疫苗的緊急應用,世界各地陸續展開全民接種,並且準備推行俗稱「疫苗護照」、容許已接種人士豁免檢疫的入境計劃。在「疫苗民族主義」加劇的當下,各國承認的疫苗不一,「疫苗護照」恐將成為政治戰場,但接種疫苗確實是全球走出疫情、生活恢復正常的最有效方法,世界衞生組織有責任認證疫苗,以防國家間互相爭拗;而在接種比率偏低的香港,特區政府亦需推出更有效的措施,激勵全民接種,並且提早完善一切「疫苗護照」的配套,以免像疫苗採購一樣落後於人,以致當世界通行時,我們才來手忙腳亂。

在疫情面前,人類顯得渺小且無力。為應對病毒的傳播,各地從「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式的被動處理,晉級至封鎖、檢測、開發疫苗等主動出擊。然而,狡猾的病毒不斷演變,並在全球傳播,變異後的病毒會增加感染機率。這時,便需要新的方案以應對變化,而非頑固堅守舊有方法。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醫生對《香港01》表示:「限制社交距離、隔離、檢測等措施,已經實施一年多,若依然使用現有方法應付新情況,我們會打贏這場仗嗎?當然,我們可以什麼都不變,繼續沿用之前的方法,但代價就是令市民生活、經濟活動不斷受影響。若想打破惡性循環,就要引入新元素—即是接種疫苗。」

曾祈殷認為須隨着疫情演變而改變對策。(資料圖片)

正如曾祈殷所言,疫情在演變,對策也需調整。如早前出現以大廈甚至社區為單位的爆疫後,「封區強檢」成為當時的抗疫新元素,有效防止了大面積爆發。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亦在出席研討會時,表示自己很欣賞港府這一「創造性舉措」,令香港在人口如此密集的地方取得目前的抗疫成果。而進入特定場所前須登記資料的措施,也令「無源頭」個案減少,更是在URSUS Fitness健身群組發揮作用,眾多到場者被及時追蹤檢測檢疫,才免於去年「跳舞群組」有732人感染的大爆發事件重演。

曾祈殷則認為,儘管對此次URSUS Fitness群組的追蹤成效顯著,但試想想,若大家在健身前都已接種疫苗,可能未必會有群組感染情況。

作為「新元素」,疫苗接種在很多地區已證實有效,如英國自去年12月起展開疫苗接種後,全國日確診數從今年1月初的約六萬人,大幅下降至3月的5,000人左右。美國的日確診數亦從1月的高峰—30萬人大幅下降,3月的日確診數在5萬上下浮動。

對於接種誘因,曾祈殷認為,只宣傳「為己為人」是遠遠不夠的。他曾多次建議政府購買多款不同疫苗供市民選擇,以鼓勵接種。他主張需有「破格思維」,盡快設計「疫苗護照」,以提供誘因,吸引多些人接種,社區中建立的保護牆才會更有效。而另一方面,要控制好疫情,盡可能提高疫苗接種率,才有資格與不同的地區商討「疫苗護照」。

早前當局與新加坡政府協商的「旅遊氣泡」,因本港疫情反覆而擱置,如今各地都已展開疫苗接種,「旅遊氣泡」也以「疫苗護照」的形式再度引起討論。封關超過一年,影響兩地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故以注射疫苗作為毋須隔離便可往返兩地的通行證,便備受關注。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曾表示,早前用檢測作為通行標準,會忽略「潛伏期」的風險,但疫苗則不同,只要接種,定會有成效,無論在返港還是外遊期間,接種者都會大幅降低感染的風險。

鑑於香港疫苗接種率偏低,有人建議以「疫苗護照」作誘因,吸引人們接種。圖為復必泰疫苗接種中心。(廖雁雄攝/資料圖片)

「護照」設計 各國陸續展開但做法不一

3月28日,政府專家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在無線新聞節目中透露,政府正與專家商討以「疫苗護照」等方式作為市民接種疫苗的誘因。全球已有許多地區開始實施這種方法。許樹昌亦曾建議仿傚以色列,推出以半年為期的、可在出入境時豁免檢疫的旅行證件,如此會較為穩妥。

以色列是全球首個推出疫苗通行證的國家,其接種率目前位於全球首位,有53%的人口已完成全部的接種。其早前在國內便已推行「綠色通行證」(green pass),已接種完畢或感染後已康復的人士均可取得,以獲得進入健身室、食肆、酒吧、宗教等場所。綠色通行證的有效期為六個月。除此之外,以色列還推出了出境通行證,完成了疫苗接種,並獲得國內旅行通行碼的人士,將能夠前往已與以色列達成協議的國家旅行,並毋須提供檢測結果或隔離檢疫。目前,以色列政府已與希臘、塞浦路斯兩國達成了協議。

歐盟早前也推出了「電子綠色通行證」(digital green pass),記錄疫苗接種詳情、檢測結果及是否感染後恢復。歐盟公民可憑此通行證在成員國之間往來並免於隔離。英國在接種疫苗後疫情持續放緩,已有45%的人口開始注射,故也開始推行「疫苗護照」。早前首相約翰遜堅持不在酒吧等場所推行「疫苗通行證」,但到3月底則開始設計通行證,擬讓酒吧自行決定是否檢查顧客的檢測或疫苗證明,以此推動年輕人的接種意欲。雖然此舉被質疑會造成不平等或執行困難,但約翰遜表示,這是基於國民健康安全而實行的措施,且相信民眾對「疫苗通行證」的概念並不陌生,因醫護人員也須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新加坡有全球首間試用「疫苗護照」的航空公司,自3月15日起,旅客需先下載手機應用程式,完成預先登記後,便可將確認資料版面給新加坡樟宜機場的工作人員檢查旅客身份及健康狀況。試行順利,便於本年中結合新加坡航空的應用程式SingaporeAir廣泛使用。中國的「國際旅行健康證明」微信小程式也已正式推出,可顯示持有人的核酸、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抗體檢測結果,以及疫苗接種情況等相關健康訊息。

除此之外,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希臘等地也陸續推出了自己的「疫苗通行證」。正如曾祈殷所言,港府也應盡快落實方案,無論是需創新及科技局配合建立電子系統,還是積極與不同地區協商疫苗版「旅遊氣泡」,都應提上日程。然而,最困難的顯然是後者,因為出境的通行,不只是兩個地區洽談便可,更受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

「疫苗護照」將成為疫苗注射的誘因,有利於旅遊業、航空業的復蘇,故倚賴旅遊業的國家會更加期待此項提議。而其他地方或將其作為「注射疫苗誘因」,或希望藉此恢復經濟活動,也都陸續展開了「疫苗護照」的設計。但當中的政治問題,確是最大阻礙。

疫情之下,如果「疫苗護照」遲遲未能推出,將大大妨礙人們跨境旅遊。

疫苗互認 世衞應出面化解「政治爭拗」

歐盟的「疫苗通行證」會自動認可四款獲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批准的疫苗—美國輝瑞藥廠與BioNTech合作研發的輝瑞疫苗、英國阿斯利康藥廠與牛津大學合作研發的牛津疫苗、美國莫德納藥廠的疫苗及強生疫苗。當中未包含同樣為世界主流疫苗產地的中國生產的任何一款疫苗,引起許多接種中國疫苗的歐洲國家不滿,並批評此做法是「地緣政治歧視」。匈牙利與歐盟候選國塞爾維亞,已開始接種中國的國藥疫苗,而奧地利、捷克、烏克蘭、土耳其則正在考慮採購中國疫苗,故此,都呼籲歐盟批准中國疫苗在歐盟國家使用。

當中,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表示,歐盟若推出歧視性的「疫苗護照」,將是與歐洲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評價此舉為「糟糕可恥」的行為,並指出,若注射中國疫苗不被歐盟認可,他本人與該國官員便將無法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參加歐盟的科索沃問題談判。

匈牙利是首個批准使用中國國藥疫苗的歐盟國家,同時也已進口同樣未被歐盟認可的俄羅斯疫苗。捷克共和國雖只暫時打EMA批准的輝瑞、莫德納及牛津疫苗,但因疫情嚴峻,疫苗供不應求,當局正考慮採購俄羅斯疫苗。疫苗的短缺,令大國之外的國家「一針難求」,在這樣的情況下,歐盟應考慮小國的情況,將其注射的疫苗納入認可範圍,否則,「歐盟認可」的通行指標,只會令富有的大國得到便利。

只認可自己國家批准使用的疫苗,想必並非無理無據,因這些疫苗經過衞生部門的嚴格審查和分析,故站在國家角度,只保證這些疫苗的安全性無可厚非。然而,現時可生產疫苗的國家不斷增加,不同技術平台、不同廠家也不斷開發新疫苗,若只堅守幾種疫苗, 用於出入境的「疫苗護照」便難以設計完成,世界將因每個國家使用的疫苗不同,令國與國、地區與地區間完全隔離開來。

各國想必都深諳此理,所以才開始進行疫苗互認,推行「疫苗通行證」。但若在制訂規則時,避開特定產地的疫苗,不禁令人疑惑,這究竟是疫苗歧視,還是如塞爾維亞總統所言的「地緣政治歧視」?

曾祈殷表示,從某程度上看,通行證的設計就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疫苗護照」的設立,需兩地政府進行商討,牽涉到國家的邦交,以及地區之間的關係—這才是能否互認的基礎,而非完全取決於衞生部門的認證。「所以,我一直都認為,世界衞生組織應當牽頭列出可以互認的幾款主流疫苗,明確指出在什麼條件下,有哪些疫苗可以互認。世衞理應去主持公義,避免不必要的爭拗。」他強調。

以色列人接種疫苗後可獲得「綠色通行證」。(路透社)

疫苗分配 不公義不平等的富國遊戲

3月2日,愛丁堡大學組織舉辦國際疫情防控專家研討會,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與美國著名傳染病學專家福奇(Anthony Fauci)進行了對話。當中,二位專家提及最多的便是「全球合作」抗疫。福奇指出,因病毒會在跨國傳播中變異,故全球合作格外重要,而之前也有過全球合作的成功例子,如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症)和麻疹病毒的共同防控。鍾南山表示認同,並提出,實現全球合作須世界衞生組織牽頭協調,要做出一個基於科學和事實的決策,而非基於政治。

可惜,儘管專家學者致力於全球「聯防聯控」,各國仍在本應齊心抗疫之時,一次次捲入政治紛爭漩渦。此次的「疫苗護照」便是基於政治而非科學的「新戰場」。對於「疫苗護照」,世衞表示接種疫苗後的成效及有效時間還未可知,故反對此做法。世衞緊急項目執行主任瑞安(Mike Ryan)亦指出,由於全球疫苗接種並未普及,以「疫苗護照」作為跨國出行通行證,恐會造成進一步不公平。

對於貧窮地區而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健康不公平」已成恆常問題。而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情況下,衞生條件差、醫療水平低的貧窮地區承受的代價更為慘重。然而,疫苗分配不公平,令原本健康不公平的狀況雪上加霜。日前,世界衞生組織抨擊,富有國家與貧窮國家之間的疫苗接種率差距不斷擴大, 是一種全球性的「道德惡行」,同時也指出,一些富有國家開始為低風險的年輕人群接種疫苗,殊不知,此舉是以低收入國家的脆弱生命為代價的。

非政府組織樂施會早前統計,富有國家已訂購全球過半數新冠疫苗,而早在去年11月,發達國家便已認購了輝瑞及復必泰疫苗2021年逾八成的供貨。去年底,由多個國際人權和慈善組織組成的「人民疫苗聯盟」指出,富有國家囤積的新冠疫苗,已足夠令其國民每人接種三次,當中加拿大的囤積更為嚴重,超過了每人接種五次的疫苗數量。

據法新社統計,截至3月18日,全球有158個國家的逾四億人接種了新冠肺炎疫苗,當中,佔全球總人口9%的貧窮國家中,僅0.1%的人口已接種疫苗,而佔全球總人口16%的富有國家,接種率則達至58%,美國擁有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疫苗。

新冠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也表示,將會預留採購量的5%作緩衝,以便在人道主義情況下,或在疫情爆發嚴重時發放。疫苗的分配不公,令「疫苗護照」成為了富國才有資格入場的遊戲,而對於欠發達及貧窮地區而言,無異於將其隔離開來,拒絕讓他們融入世界的正常運作。「疫苗護照」的本意與政治戰僅一線之隔,本應使全球合作恢復運作的設計,一不小心,便會將世界推向分裂的邊緣。

落實了「疫苗護照」,將更方便港人前往大灣區其他城市。(余俊亮攝)

在港落地 粵港澳三地可攜手試行

疫苗互認「無王管」,令「疫苗護照」淪為又一政治戰場;疫苗分配不公,令貧窮地區被排除在遊戲之外。世衞實在不應再對此袖手旁觀,任由富有大國囤積疫苗,挑起地緣政治紛爭,而應助「疫苗護照」發揮其功效,令世界漸回正軌。同時,港府亦應謹慎,不要再次捲入疫苗政治漩渦,而應明確目標,迅速行動。

3月初,在《環球時報》的訪問中,港區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建議設立中港「疫苗護照」互認機制,他認為,如此便可鼓勵更多港人接種,並有利於重啟兩地交流,有助經濟復蘇。

3月20日,由香港創新醫療學會主辦、展貿配協辦的「新常態、創科新思維—粵港澳新冠疫情面面觀」網上研討會舉行,當中,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皆主張粵港澳三地合作研發新冠疫苗,並訂立抗體的標準,令三地在抗疫工作上更能產生協同效應。粵港澳三地人員來往、經貿活動頻密,可作為全球聯合抗疫的「最小單位」。

除專家提議合作研發疫苗外,對於港版「疫苗護照」,曾祈殷表示亦可先從粵港澳大灣區入手。屆時,市民可於全面接種疫苗的14天後,透過出示「針卡」,在大灣區範圍內自由行動,免於現行的14日隔離。「但關鍵是,粵港澳三地能否達成共識,接受這樣的做法。」他表示。

早前,香港坊間傳聞將來與內地通關的通行證,將會只認可科興疫苗,曾祈殷則認為,既為方便香港與內地往來,那麼無論是港澳還是內地,經當地衞生部門認證的疫苗,皆應被納入。對於互認疫苗時考慮疫苗有效率的說法,曾祈殷指出,無論是流感疫苗還是新冠疫苗,都不可直接比較有效率,而是須證明,接種疫苗可有效緩解該地區的疫情。

上文節錄自第260期《香港01》周報(2021年4月12日)《再陷疫苗戰場 港版「疫苗護照」如何落地?》。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0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透視國家雙循環戰略 直面香港的危與機

再陷疫苗戰場 港版「疫苗護照」如何落地?

全球學子厭倦上Zoom? 教育科技迎黃金時代

後疫情時代: 構建中的虛擬綠洲可維持多久?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