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步入「本土恐怖主義」時代了嗎?

撰文:黃舜煬
出版:更新:

香港回歸24周年紀念日當天(7月1日),銅鑼灣發生刺警案,事後疑因對政局不滿而施擊的行兇者梁健輝自戕身亡,結果再次引發社會躁動。警方初步將事件定性為「孤狼式本土恐怖襲擊」,但市民大多對「恐怖主義」沒有太大感覺,並且對死者抱有幾分同情,甚至質疑當局「小題大作」、「亂扣帽子」,而最高學府的學生代表更通過動議「感激」對方「為港犧牲」。但事實上,自2019年反修例風波以來,激進勢力的暴力程度和密度不斷增加,市民對暴力行為的容忍和接受亦有所提升,長此以往的確會對香港構成嚴重威脅。

刺警案翌日的早上到夜晚,都有市民手持白花到事發現場。(余俊亮攝)

去年中「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監警會)發布反修例示威衝突專題審視報告時,曾批評示威者暴力升級造成「當代最大的公共安全挑戰」,並引述時任警務處處長鄧炳強的警告指香港或已步入恐怖主義時代;不過,對於身處「太平之地」的香港人來說,大多認為「恐怖主義」尚距我們「十萬八千里」,因為大家只能憑藉電影和新聞了解「遠在天邊」的「恐襲」:

例如2001年美國911自殺式恐怖襲擊事件——伊斯蘭教軍事組織阿爾蓋達組織劫持4架民航客機,其中兩架衝撞紐約世貿中心雙塔導致大樓倒塌,還有一架撞向美國國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樓,最後一架在賓夕法尼亞州鄉村墜毀,最終造成2749人死亡或失蹤;2012年班加西領事館遇襲事件——激進伊斯蘭武裝份子對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發起襲擊,導致多名美國外交及情報官員喪生;2013年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第117屆波士頓馬拉松大賽舉行期間發生兩起爆炸,造成3人死亡及183人受傷,經調查後確認案件由只有26歲和19歲的沙尼耶夫兄弟策劃並執行,想藉此捍衛伊斯蘭教、報復美國對穆斯林打壓。

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造成大量傷亡。(資料圖片)

然而,即使港人對「恐怖襲擊」有些許認知,但由於不少事件都與伊斯蘭激進份子相關,大家或會集中以為「恐怖活動」與宗教主義有既定聯繫,從而忽略對非宗教性質的恐怖主義的了解。在社會高度政治化的當下,更有不少人會基於政治信念或對政府的諸多不滿而合理化極端暴力行為,大聲疾呼「沒有暴徒,只有暴政」、「是你教我和平示威沒有用」,甚至輕視其對整個社會的危害。

例如今年年初美國發生國會山莊暴動,但在不少香港市民眼中,那只是美國選民不滿選舉不公而發起的「示威活動」;不過,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Asher Wray)直接將事件定性為「本土恐怖主義」,並沒有以「表達自由」為名「美化」示威者的暴力行為,更沒有因為體恤他們的「宏大理想」而重輕發落 ——據報FBI已將大量示威者列入恐怖份子篩查資料庫當中,超過320人被落案起訴。

圖為2021年1月6日,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試圖衝破警方防線。(美聯社)

可見,「暴力」與「恐怖主義」之間,並不一定有所界限。即使是平民,無論基於任何理由,只要採取極端暴力行為製造情緒恐懼或政治影響,以圖達到改變政治、社會或宗教的目的,就足以構成「恐怖活動」。反修例風波以來,激進份子的暴力程度和密度不斷增加,市民的容忍和接受能力亦有所提升,長此以往的確會對香港構成嚴重威脅。即使當下的香港人們肯定不願意承認「香港或已步入恐怖主義時代」,但我們確實不得不對極端行動予以警惕。

例如在「銅鑼灣刺警案」中,不少市民基於惻隱之心而同情行兇者,明顯未有重視事件的嚴重和對社會的影響。特別在過去兩年,《港區國安法》落實和選舉改制,市民仍在適應諸多變化,社會稍有焦躁就會觸動大眾的脆弱神經,把大家拉回「反修例」造成的對立和撕裂當中。人們沉浸在不忿之下,一旦被情緒凌駕理性,可能喚來更多暴力,甚至引起仿傚行為。

《港區國安法》落實和選舉改制,市民仍在適應諸多變化,社會稍有焦躁就會觸動大眾的脆弱神經,把大家拉回「反修例」造成的對立和撕裂當中。(資料圖片)

這就不難理解,特區政府何以嚴防市民公開悼念梁健輝,並且強調將會動用現有法律打擊助長和煽動恐怖主義的言行。但話說回來,其實對「恐怖主義」無感的,又豈止普羅大眾?

試問經常把「恐怖主義」掛在嘴邊的香港警隊,有否認真研究過如何應對極端主義的滋長?例如強化對恐怖主義的認識、更新應對恐怖活動的策略、提升反恐的設備和能力、增加對市民的公共教育等等?至於特區政府,在一味「怪罪」市民被政治勢力煽動的同時,又曾否深刻反省過社會大眾何以走向極端?如果當局能夠針對各種治理弊端進行改革,令社會更能體現公平正義,市民又怎會不斷累積生活的焦慮和怨氣?又怎會藉由一次次的政治議題爆發不滿?又怎會因為看不見一個更好的香港而選擇「攬炒」?

所以,如果說「香港或已步入恐怖主義時代」,這無疑是一場社會「共業」——而當香港走到這一步,小市民當然可以埋起頭來,但特區政府絕對應該積極作為,才能帶領社會回復正常,而不是在「恐怖主義」瀰漫的悲觀當中蹉跎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