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好香港故事?黃梓謙:十八區亟需打造文化藝術桃花源

撰文:戴小橦
出版:更新:

從傳承百年歷史的歐式別墅,到遠東荷里活中心邵氏影城;從曇花一現的「牛棚書院」,到油麻地藝術之光「碧波押」——這些年,沒有人數得清到底有多少特色空間正在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購物中心和高尚住宅——對於香港人來說,消失的並不僅僅是社區藝術,也是曾經引以為豪的文化自信。全國港澳研究會黃梓謙一直在思考,香港應該如何突破這個困局。

黃梓謙指出,全港有十八區,每一個區都可以有自己的藝術特色。(歐嘉樂攝)

結合文化青年社區
打造「區區有藝術」

香港、社區、文藝,這三者可以串聯到一起嗎?黃梓謙毫不遲疑地回答,可以。

「全港有十八區,每一個區都可以有自己的藝術特色。」黃梓謙認為,新加坡是個很好的示範,當地自從2002年推出「藝術無處不在」(Art is Everywhere)計劃,已經形成極具特色的3P(Public,Private,People)加3E(every one,every time,every where)模式,「將文化、青年和社區拼在一起,完美做到『區區有藝術』。」

文化藝術並不是只能存在於博物館,街頭巷尾一樣可以打造獨一無二的藝術空間。而香港在追逐經濟繁榮的過程中,好像早已拋下社區藝術,導致整座城市的宏偉敘事被冷冰冰的數據所佔據;可是,如果我們把藝術從生活中去掉,生活也就只能簡單地劃歸為「活著」。黃梓謙有著同樣的憂慮,而幾經研究,他相信「香港的文化離地問題可以借鑒新加坡的方法來解決」,關鍵在於要把本土藝術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黃梓謙建議,將本土藝術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將一些好的作品與社區連結。(Getty)

善用法例規章解決空間治理困局

那麼,應該如何為保留香港的獨特記憶呢?在黃梓謙看來,名人故居是很好的載體,這些歷史建築佇立於過去與未來的交界處,記憶著城市的過往碎片,展示著城市的獨特經歷,往往是體現城市軟實力最好的名片。然而這些年大家都圍著購物美食中心打轉,黃梓謙長歎,「大名鼎鼎的作家張愛玲故居正在北角繼園街,」但更多的人是在看過短片《繼園街:張愛玲在香港》後才後知後覺,「為什麼我們不把張愛玲的故居改造為文人故居,供市民和遊客遊覽?」

藝術抽象,更需要空間盛載,可是,正如黃梓謙所批評,「政府場地明顯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速度」。香港土地本就寸土寸金,近年供求失衡更趨嚴重,留給藝術活動的空間不斷收窄,而所謂活化工廠大廈政策,並沒能讓藝術家在工廈找到棲息之地,反而工廈在重建裝修後,租金飆升,藝術從業者只能被迫遷出。

面對如此「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黃梓謙認為,政府有責任提供便宜場地甚至免費場地給年輕藝術家,「對於現有的場地,年輕藝術家也無法得到一個明確清單知道哪裡有價格低廉或者免費場地可以租借。」他提出,用法例規章解決空間治理的思路,比如多倫多1985年就推行的「公共藝術百分比計劃」,即項目總建築成本的百分之一需要用於公共藝術。

黃梓謙認為,政府有責任提供便宜場地甚至免費場地給年輕藝術家。(資料圖片)

學習「魷魚效應」
打破文化圈層壁壘

最近,Netflix出品韓劇《魷魚遊戲》(Squid Game)風靡全球,講述的是456名負債纍纍的的玩家,為爭奪456億韓元的巨額獎金而被引誘參加韓國傳統兒童遊戲,獲勝可以得到獎金,失敗則會丟掉性命。按理說,《魷魚遊戲》採用韓語而非英語對白,反映的是韓國社會的貧富差距,看起來好像在韓國本土會更有市場,然而,它有逾九成海外觀眾,字幕涵蓋31種文字,配音語種達到13款,可謂成功展現韓國文化軟實力。

全世界都好奇,韓國文化如何打開國門、席捲國際?黃梓謙分析,韓國劇集獲得如此成功,得益於其對「文化+」概念的完美詮釋,「聯乘體育、旅遊、科技、傳播、電影、時裝、飲食等,很好地讓『文化+』的價值體現出來。」例如,在《魷魚遊戲》中,生死玩家挑戰的「椪糖」、「拔河」、「彈珠」等6大關卡皆取材於韓國古早兒童遊戲,而劇集的爆紅,成功把韓國本土文化夾帶出圈。根據韓國電商Auction統計,劇集播出僅僅一周,同款的彈珠套裝銷量就比前一個月同比增長了860%。

反觀香港,黃梓謙頗為無奈。「連香港人都不了解香港文化,澳門都有多處地方申請為世界遺產,但香港連申請也沒有。」他指出,政府應該做好跨界聯繫人的角色,主動為文化界引路,推動新文化消費產業鏈的應用。

Netflix出品的韓劇《魷魚遊戲》(Squid Game)風靡全球。(AP)

政府應該主動為文化界引路

「80年代是香港電影黃金期,90年代是日本動畫經典,千禧年前後韓國劇集大熱,下一波很大可能就是中國。」黃梓謙續指,香港的藝術工作者同樣不必拘泥在粵港澳大灣區,「只要有好的機會,全世界的展覽都可以去。」

《魷魚遊戲》的大熱,還得益於串流平台的加持。Netflix通過在各大平台的大力宣傳,成功打破圈層傳播壁壘,覆蓋每個角落的網絡受眾,令「魷魚遊戲」成為全球熱門搜尋關鍵字。這樣的「魷魚效應」,尤其香港驚醒,黃梓謙就說,「媒體就是最好不過的平台,未來(香港)可以在本地節目中推出更多中外文化藝術節目、國內外及本地體育賽事,帶動香港人對體育藝術文化方面的興趣。」除了本地市民,他也關注對於內地民眾的傳播,強調要用好社交媒體的影響力,「邀請文體旅領域的KOL合力塑造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形象。」

「政府通常扮演發佈角色,但是發佈同傳播不同,傳播要站在受眾角度考慮。」用黃梓謙的話說,文化藝術體育是年輕人觀察世界最常用的載體,要從最貼近他們的角度切入,「自然能提高年輕人的參與熱情,加深他們對國家的了解,與國家逐漸靠攏。」

80後北京雕塑家任哲擅長將東方文化思想融入雕塑作品中。(資料圖片)

建構文化跨界發展三大圈層

黃梓謙提到,80後北京雕塑家任哲曾用用西方現代氣質的雕塑來表達中國文化神韻,將東方文化思想融入雕塑作品中,例如在2019年與Adidas合作,將「獒」元素與籃球鞋相結合,推出忠義信勇系列運動鞋,在全球熱銷。

對於下一步的發展,黃梓謙形容,文體旅局的領導者要真正懂得中西文化,善於利用本地資源,而香港的文化跨界發展應該形成生態圈:「第一圈關注本地人的文化體育活動,第二圈建構以中國文化為核心,同時面向世界的文化發展政策;第三圈與國際接軌,用西方人接受的方法去宣揚中國價值觀。」

黃梓謙自從2016年在立法會港島區直選鎩羽而歸後,仍然積極參與各項公職,以推動平等機會、兒童健康成長、文化體育普及發展等等。他今日(11月2日)報名參加第七屆立法會選舉選委界別,認為今年全國人大通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決定過後,香港已經回復穩定,更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局和改革契機,他希望可以透過議會實踐以「服務社會作為終身志業」的從政初心,從而建設一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香港。

(其他已報名參選人士名單,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