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剛拆解「十四五」:新重點、新想象、新做法、新態度

撰文:楊瀅瑋
出版:更新:

金融管理局前總裁、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上周四(11月18日)出席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辦《ForeSight智瞻2022》論壇,以「未來藍圖解構:迎接十四五規劃與大灣區機遇與挑戰」為題,分享他對《國家十四五規劃》的見解。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香港金管局前仲裁任志剛日前參與論壇,分享其閱讀《十四五規劃》的感受和看法。(資料圖片)

新重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如果我記得清楚,《國家十四五規劃》有19篇,65章,199節和20個專欄。」任志剛對「十四五」可謂手到擒來,「第61章是關於香港的,裡面有兩節。第一節和過去的五年計劃相仿,都是支持香港鞏固競爭優勢,比較新的說法是香港建設『八大中心』。第二節說法就比較新,是『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有別於之前的『希望香港和內地深化合作』。」

何謂「國家發展大局」?任志剛指,其重心是「雙循環格局」,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經濟循環,「是國家有規劃以來最重要的一個(經濟規劃),因為背景是百年變局。」

特區政府8月23日舉行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宣講會,特首林鄭月娥、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等人出席。(資料圖片)

那麼,香港應該如何「融入」呢?任志剛表示,自己嘗試在整份規劃中找「香港」兩個字,但除了第61章以外,其他部份並沒有提到香港。

對此,任志剛一方面「有些失望」,因為「我看不到香港如何參與國內大循環。而國際循環部分,我們作為國際中心,尤其國際金融中心,我們的角色是什麼呢?」但另一方面,他又篤定如果國家沒有在「規劃」中有所指示,即是為香港留有「想象空間」。

因此,任志剛呼籲在座嘉賓一起思考「香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強調儘管中央支持香港建設「八大中心」,社會也更關注「八大中心」,但這都不是真正的重點,因為八大中心與香港融入發展大局所扮演的角色「沒有直接關係」。

新想象: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自由流動

作為香港金融管理局首位總裁,任志剛與香港一同走過金融發展的高山低谷,而當下香港「冠絕全球」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更是任志剛任內一手推動的。他坐在論壇席上,不無得意地說起,「人民幣國際化的起源在哪裡?是香港。」

2001年,金管局開始與中國人民銀行(下稱「人行」)商討在港開展個人人民幣業務的構想。2003年,國務院批准香港開展個人人民幣業務,並任命中國銀行(香港)作為全球第一間人民幣清算行,從此建立一整套支付系統。轉眼20年過去,人民幣業務範圍已從個人走向企業,業務類型也從存款走向貿易結算、融資、證券等。不少金融學者早前接受《香港01》訪問時都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或會隨著「十四五」開啟新周期,再上台階。

【相關閱讀】:

十四五規劃宣講.解讀|人民幣國際化何以成為香港金融新關鍵?

與國家級金融學者張明對話:人民幣國際新征程 香港重要性不減

與金融學者巴晴對話:人民幣投資需求大增 香港離岸市場循勢前進

獨家對話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師程實:貨幣百年變局香港金融去向何方

《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第40章第一節寫道,中國要加快推進「制度型開放」,舉措之一便是「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係。」

任志剛同樣注意到這一句話,但他大感失望,因當中沒明言香港角色。但正因為這種「留白」,任志剛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空間。他首先談及《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的一句話:「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

《十四五規劃》寫道:「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資料圖片)

「生產要素是什么?」任志剛自問自答道,「三個,土地,人力和資本。」在這三個生產要素中,任志剛最為關注的,是香港應該在「資本流動」中扮演什麼角色,才能令國家充分利用「一國兩制」下兩套不同的金融制度、貨幣制度,取長補短,製造協同效應。

「在連接國家內外的資金融通上,沒人可以替代香港的角色。」任志剛指出,內地有外匯管制,資金流通不如香港自由,若能進一步打通渠道,例如透過前海或粵港澳大灣區讓內地資金能更自由地來港投資,相信香港角色將更獨一無二,「我不會擔心這一點」。

任志剛舉了兩個有助貨幣制度互通的例子:首先,「人民幣已經能在香港流通,那麼港幣能否在內地流通?」其次,打通資金融通的渠道,即圍繞銀行、債券和股票三個主要渠道「做文章」。以銀行為例,「若香港銀行能申請大灣區的銀行牌照,就可以在大灣區裡吸引存款和貸款。而大灣區銀行若能申請香港牌照,也可以在香港發展業務。」

香港去年繼續保持中國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外最大交易對手地區。(鄧倩螢攝)

當然,任志剛也指出,內地推動金融開放會有風險,香港更要擔當起「風險管理」的角色,當中包括四個層面:額度管理,「譬如滬深港通便是採用額度,以免資金流動太大對內地金融體制帶來壓力」;單位管理,「例如限定券商才能參與、或者某些企業、個人才能參與」;項目管理,「例如債券通、理財通這樣的項目」;地區管理,「以大灣區做先行先試的地區,令內地決策者放心,就可以對香港點對點開放」——然後,「香港可以真真正正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新做法:頂層設計陸港溝通機制

想象當然很美好,但如何將「想象」變為「現實」更為重要。任志剛憶述擔任公職時上京商討政策的日子,「拿著建議去找人民銀行、港澳辦公室、證監會、保監會,一路『走部委』,走了一兩年,才能開始執行」,過程非常痛苦。

任志剛認為,這是「頂層設計」的問題。現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層級很高,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主持,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和澳門特首賀一誠都是核心成員;但是,當香港方面提出建議,並不能直接經領導小組拍板執行,而是需要與中央政府開啟跨層級、跨部門咨詢,時間線便被拉長。

任志剛擔任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時,曾率領團隊上京商討「人民幣國際化」事宜。(資料圖片)

針對陸港官員溝通的障礙,任志剛建議在領導小組下設立「專家小組」,以金融為例展開,可以邀請有經驗、權威的金融界人士掛帥,包括他的「好友」、人行前行長周小川,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主席陳元等;在此基礎上,再邀請人民銀行、港澳辦等相關政府部門派部委進駐小組,「做事就會容易很多」。

「這個專家小組,有三個『專』。」任志剛說,第一是「專業」,不需有政治考量;第二是「專責」,由領導小組自行決策;第三是「專權」,「詞語不太好聽,但即是『有專有權力』去推動這些事情。」他相信,若能打造這樣的頂層合作機制,便能加快香港融入國家大局進程。

新態度:確立理念,正視國家

任志剛熟讀《國家十四五規劃》,為香港勾畫與別不同的未來;然而,他卻在論壇尾聲自言,對前景不太樂觀。

「好可惜,我們回歸了那麼多年,我們一遇到困難,都是中央出手帶我們走出困境。」任志剛說,「有時候,在陸港關係上,是香港有問題。」

任志剛緊接著說:「當香港想要推動一些發展,要與內地溝通,很多人只想著『攞著數』,而不是認為香港有理念為國家作出貢獻。」

任志剛指出,香港缺乏為國家貢獻的理念。圖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第五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為特首林鄭月娥及主要官員監誓。(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另一方面,香港企業、香港人對國家的經濟運作理解也不足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樣非常新的事物。我們應該是最接近內地、最接近這概念的,但我們的認識都不夠深。」任志剛說,在西方語境中,「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是對立乃至不能共存的,但過去20、30年,中國卻證明了這前所未有經濟發展模式的成功。

當然,「凡事皆有利弊」。任志剛就指,雖然內地政府的政策傳導機制非常有效,但由地方領導人全權決定如何分配資源的話,效率未必高,所以才會強調要「讓市場在資源分配發揮決定性作用」。

任志剛也呼籲,中國一直在轉型,港人也要多學習,「總有好處」:「作為一個香港人,因為殖民地歷史,回歸後的轉變等,領導我們這班人,還有年輕人,都享受慣了。我希望大家可以放下身段去了解。」

「我們北面的國家,包括香港,將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系。國家過去30、40年輝煌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可能有好多人不同意,但是成功的例子,大家是看得到的。」任志剛說,只要大家放下身段擁抱國家發展,香港便能為國家發揮自己所長。

任志剛期望港人能放低身段去擁抱國家發展,便能助香港發揮自己所長。(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