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廢除失控的外判招標制度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第五波疫情爆發,完全暴露了香港政府外判招標制度下,形成了一個失控的生態。香港政府的外判招標制度,目的是外判責任和權力,所以當有緊急事情發生,整個政府便像一個完全失控癱瘓的身體一樣,根本不能夠順利指揮。因為每一項政府的服務都是以外判招標產生,而外判招標產生的模式和形式,只是把責任外判,政府製造一大堆行政程序文件,而不是目標為本。

疫情暴露護老層層外判之弊

今次疫情,社會福利署管轄的護老院傷亡慘重的核心原因,就是因為社會福利署根據香港政府統一的模式外判招標,形成了一個奇怪現象——目前護老院基本上三成是非牟利民間團體經營,例如東華三院和宗教團體等,另外七成是由商業機構去運作。商業機構運作的目的是盈利,為什麼護老院會變成一個營利公司的項目呢?盈利項目的問題不在於營利,而是政府在設計外判招標制度上,有沒有一個清楚的模式,讓這些經營者能夠真正有效地去進行?

疫情之後,政府應重新調整護老院政策。(中新社)

若果這些商業機構提供的服務是給經濟負擔得起的中產階級,我覺得也應該是合適的。但是目前有很多護老院都是政府買位給一些領取綜援或經濟上負擔不起的長者入住。這種模式是否合適?今次還暴露一個更最嚴重的問題,原來整個醫護、護老系統與醫管局完全切割,沒有任何關係,而護老院也是再外判給另外一些公司去尋找醫護及提供配套服務。

這種層層疊疊的外判是政務官管治造成的不正常現象,就是鼓勵外判,判上判。香港的公務工程費用是世界冠軍,簡單興建一個西九文化區,竟然花了400多億元,就是因為這種外判之後又再外判的模式。

而招標和外判是一個共生體。招標價低者得,招標書如何書寫?怎樣書寫?香港政府目前的招標,基本上都是為西方國際公司度身訂造的,香港中小企很難打進政府項目裏面。於是又會出現另外一些奇怪現象,就是有些人拿着英美公司的品牌,拿到政府資助項目之後,又再外判給一些本地公司,那些本地公司再外判給一些真正在做事的前線人員。這種判上判完全是香港政府造成的。

看看新加坡。新加坡很多公務工程與政府服務在招標前是先進行議價,負責項目的官員要先研究它,研判需要花多少錢去做才是合理。例如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的新翼,它是由日本承建商一步一步去發展出來的,最後的價格都是經過非常精密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來,丁點也沒有像香港這樣誇張,什麼都過百億過千億,弄出一個幾百呎的小工程也要耗費二千多萬元這種奇怪現象。

招標價低者得造成大公司壟斷

政府採用外判和招標模式,是因為政務官不是專家,什麼都不懂。他們懂的只是行政程序,所以就用行政程序去處理專業問題,結果弄致香港目前這個狀況——被大公司壟斷,浪費大量公共資源。

香港要推動產業發展,需要支持中小企。招標外判制度必須要設定得更有靈活彈性,不應該用價低者得。建築署把建築設計公司分為三級,級別不是以建築師的設計能力決定,基本上只看建築師的行政能力及有多少工程師。換言之,是以「量」去決定一家建築師公司的級別,而不是以「質」去決定。這種由大型公司壟斷的不合理狀況,已經令香港成為最落後的城市。

香港找根本沒有任何舊區經驗能力的英美大公司去做油尖旺的舊區重建,本身就是一個國際笑話。事實上,香港的工程來來去去都是那三兩家英美公司,不是A就是B或C。這樣如何能夠創新?香港本地建築師已經在萎縮,人才也在流失,流向內地。這個狀況不單只在建築師界發生,其實科技界也有這個狀況。

政府的外判招標制度,目的是外判責任和權力,所以當有緊急事情發生,整個政府便像一個完全失控癱瘓的身體一樣,根本不能夠順利指揮。(李澤彤攝)

須進行腦震盪通盤改革架構

疫情之後,有關護老院的改革,應該由社會福利署、民政署、衞生署、醫管局等相關的部門及經營護老院的機構和公司,進行一次腦震盪,提出重新調整香港護老院政策。例如,設立護老院大數據,即是說,政府為年滿六十五歲以上人士設定一個樂齡資料庫,並以醫管局的醫護通為本。民政署應該在社區層面和房屋署去了解和制定香港護老人口的分佈和佈局,更應該在規劃上和社區醫療結合。還可以更有彈性與及專業地處理香港護老院的設計及管理問題。有了這個數據和系統,未來就算會有什麼事情出現,也不會像今次政府那樣倒瀉籮蟹,令樂齡人士傷亡慘重。

在整個醫療架構上,更應該加強中醫在樂齡人士醫療服務裏面的角色。因為中醫對於樂齡人士來說,達成很多紓緩治療、調理身體的作用。西醫只是修理機器,但是樂齡人士的身體不像年輕人那麼快能夠復原,而中醫對於醫治各種慢性疾病的療效比西醫優勝,這已經有很多實證例子。

近年內地開始推動中醫普及化,香港更應該利用本身一萬多位中醫團隊,推動樂齡中醫服務。而且中醫服務費比西醫便宜得多。中西醫結合更應該有個分工,這可以紓緩香港目前醫療人手不足的情況。

社會福利署的角色也應該進行一次大檢討。(資料圖片)

到最後,社會福利署的角色也應該進行一次大檢討。社會福利署多年來從來沒有改革。它和很多政府部門一樣變成一個僵化和不貼地的架構。舉個例子,它們有十一個地區福利專員,但是你知道他們是誰嗎?知道他們負責什麼嗎?為什麼不是十八區而是十一區?難道有些地區不需要福利嗎?它們又是怎樣運作的?裏面六千多位員工如何分工?這都是需要處理的問題。

在囍帖街、皇后碼頭之後,政府大量清洗前身是負責社區工作的社工,因為覺得他們在地區「搞搞震」,影響政府收樓起豪宅。但是,這種類型的社工對一個健全的社會發展來說非常重要,他們雖然會給政府和發展商製造一些麻煩,但卻都是非常專業,有為人民服務理想的專業社工。政府為了一時之方便,把這類型的社工消滅於社區裏,造成對前線,尤其是低收入階層,基本上毫無認識和了解。

目前很多社福機構有高薪化的現象,變得像AO一樣,薪高福利好,天天準時上班下班,但是對於他們服務的對象完全沒有任何感覺。看看前一陣子旺角保護兒童會發生的風波,就會發現這個情況。這也反映目前社署的問題。但是不單是社署,而是整個香港由AO領導之下,長期缺乏改革精神和更新動力的體制,長期累積。就如中醫所說,整個身體很僵化、血氣不通、而且四肢無力,即使吃很多補品,但卻虛不受補。錢很多但亂花錢,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力,完全缺乏。

胡恩威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