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禁忌】有關死亡的語言忌諱與委婉——從「洗身」說起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粵語忌諱多如牛毛,學者丁邦新曾指出粵語忌諱詞的數量是中國各大方言之冠。有關粵語忌諱的系統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潘敬(1887年-?年)的《樵山雜著》(1931)。潘氏為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人,1911年(清宣統三年)法政科進士,《樵山雜著》記錄了他生平所見所聞、遺聞軼事、古蹟遊蹤等。書中有關粵語忌諱的記載如下:

南洋居民,日恒以涼水自頂及踵灌沖數次,華僑謂之「沖涼」。若稱洗身,便觸忌諱。土俗,人死然後洗身火葬,無怪華僑之惡之也。又粵俗,人死則親屬赴社買水,歸舉哀入殮。儀式類北方接三,故平時烹茶作飲,雖有買水之實,恒避買水之名。粵人聞北人言買水,輒生不快之感,猶南洋人之聞洗身。是則因風俗不同,而方言之解釋亦異矣。粵語貴吉祥,遇「支」言「進」,「輸」言「勝」,「乾」言「潤」,「蝕」言「利」,避諱繁多,不勝枚舉。甚至同音亦避之,故「通書」稱「通勝」。

粵人說「人生畢業」,即是指其已完成人生階段,進入下階段。因此借用求學的「畢業」來作為「死亡」的委婉詞。(資料圖片)

潘敬提及的粵語忌諱共有六個,撇除遇「支」言「進」、「輸」言「勝」、「乾」言「潤」、「蝕」言「利」等四個與錢財有關的忌諱,其餘「洗身」、「買水」都屬「死亡類」忌諱,而兩者又互有關連。習俗上,人在死後需要沖洗身體,過程謂「洗身」,是故粵人在日常生活中忌諱以死人的「洗身」來形容活人的「洗澡」而慣作「沖涼」。而在未入殮之前,家屬會為逝者進行「擔幡」和「買水」儀式,兩者都是傳統喪禮的重要環節,一般由死者的長子嫡孫負責。孝子在屋前請水,在哀樂中用小盤盛載,灑於遺體上,稱為「沐浴」。南宋周去非(1135年-1189年)的地理名著《嶺外代答》(1178年)謂:

欽(即今廣東湛江及廣西欽州一帶地區)人始死,孝子披髮頂竹笠,攜瓶甕,持紙錢,往水濱號慟,擲錢於水,而汲歸浴屍,請之買水。否則鄰里以為不孝。

可見華南喪葬傳統所謂「買水浴屍」的儀式存在近千年。「買水」蒙上死亡色彩後,便漸漸成為粵語禁忌,即使平時烹茶作飲確有「買水之實」(這是因為古代沒有自來水之故),亦會盡力避免「買水之名」。

有謂「除死以外無大事」,在諸多事情中,「死亡」最為人恐懼。為免招來不幸或他人不悅,在不同場合,特別是靈堂、醫院及在長者面前,人們都會盡量避免提及「死」甚至「與死亡相關的事物」。只有在「不得不提」的情況下,才會使用「委婉語」婉轉表達。粵語中有關死亡的委婉語多不勝數,下舉數例說明:

「行開咗」、「去咗」、「走咗」、「唔喺度」

這一組委婉語的共同點是指人「物理上」離開當處。「行開咗」、「去咗」、「走咗」表面上都是指某人「離開了」,雖然沒有明示目的地,但通過語境都可以推敲出「某人已經死了」的意思。至於「唔喺度」是借助形容某人「不在當處」來暗示其死亡。

「去咗旅行」、「去咗遊埠」

「旅行」、「遊埠」都有出國遊山玩水的意思。以外出遊玩,表示人「不在當處」,也表示脫離了塵世的煩惱痛苦,委婉表達人的死亡。

「瞓咗覺」

由於「死亡」與「睡覺」都是平卧的姿勢,具有相似性,故不同文化中均找到以「睡着」比喻「死亡」的例子。如粵語以「瞓咗覺」來婉指人的辭世,書面語作「長眠」。

「畢咗業」

「畢業」表示學習階段的完結,馬上要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又或投身職場。粵人說「人生畢業」,即是指其已完成人生階段,進入下階段。因此近年有人以「畢業」來作為「死亡」的委婉詞。

基督教及天主教相信信徒死後會上天堂,見到已復活升天的耶穌,故以「返咗天家」婉言死亡。(資料圖片)

「歸西」、「上西天」、「仙遊」、「仙逝」、「返咗天家」、「去見耶穌」

這一組委婉語的共同點是源自宗教信仰。佛教相信修佛者死後到「西方極樂世界」,後世便以「歸西」、「上西天」作死亡的委婉語﹔「仙遊」、「仙逝」為道家用語,本指訪道求仙,後用作代替「死亡」的委婉語﹔而基督教及天主教等宗教,則相信信徒死後會上「天堂」,並見到已復活升天的耶穌,故以「返咗天家」、「見耶穌」等婉言人的死亡。

要注意的是,粵語的「死亡代替詞」極多,但不都屬於旨在避諱的「委婉詞」,部份說法實屬「謔稱」,例如:「拉柴」(拉棺材)、「釘咗」(釘上棺材蓋)、「入竇」(棺材入墓)、「香咗」(拜祭先人時燒香)、「入浩園」(安葬殉職公務員)等等。這些「死亡謔稱」通過更具體及形象化的描述來刻劃死亡,以達至「謔」的效果。因此,使用這些「死亡謔稱」時,需要恰當地判斷語境與場合,切忌與委婉語混淆。

此外,由於「死亡」在粵文化中屬「大凶」,因此粵人不只避提「死亡」本字,就連其「諧音」亦盡力迴避。例如數字「四」(sei3),由於其與「死」(sei2)音近,只有聲調上的差別,因此亦納入忌諱之列。習慣上,婚宴、壽宴等喜慶場合,一般都不會編「四號桌」﹔甚至某些大廈、商廈也不設「四」、「十四」、「二十四」樓,即俗稱「跳層」。部份帶「四」的數字組合在粵語中亦甚為不吉利,例如「十四」(sap6 sei3)與「實死」(sat6 sei2)諧音,「四十」又與「死實」諧音。又有「九四一三」之例,「九四(sei3)一三(saam1)」與「九死(sei2)一生(sang1)」的發音相近,被認為帶有不祥之兆。由是之故,本地車牌「9413」,又被稱作「邪牌」,駕車人士當然希望「平平安安」,如掛着「九死一生」的車牌,不單惹來對車禍及死亡的聯想,更會構成莫大心理壓力。

總結而言,從文獻、習尚及委婉語的數量,都可窺見粵人對「死亡」的忌諱心理﹔而「死亡委婉語」又側面反映出人們對死後世界的聯想,當中涉及到跨文化性。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語言手段,粵文化中因忌諱「死」而發展出相應的「死亡委婉語」,但同時又衍生出種種「死亡謔稱」,足見粵語文化豐富多樣、雅俗兼具的特點。

王晉熙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碩士生

梁慧敏 (通訊作者)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助理教授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13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4月19日)《【粵語禁忌】有關死亡的語言忌諱與委婉——從「洗身」說起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313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上海防疫探路面臨關鍵考驗 人們需要的是信心與預期

政務司長有什麼用?

香港恢復國際航空樞紐地位要有辦法

運-20編隊遠赴歐洲交付導彈 中國軍事能力再受矚目

芬蘭瑞典趨向加入北約 「安全不可分割」只能自圓其說?

美國通脹又破頂 聯儲局的「陽謀」和「陰謀」

孟晚舟十年接班路:從華為長公主到輪值董事長

鋰價暴漲威脅電動車 新技術DLE是出路?

【粵語禁忌】有關死亡的語言忌諱與委婉——從「洗身」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