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國際化|大學校長反思大學排名:「千校一面」還是百花齊放?

撰文:楊瀅瑋
出版:更新:

英國商業機構THE和QS自2004年合作推出「大學排名」,如今已被廣泛接受,香港更視為重要指標。例如,有僱主將「畢業於前一百名的大學」作為招聘準則,特區政府亦經常以「香港有五所百名以內的高校」例證本地高教水平不俗。問題是,大學有「優劣」之分嗎?香港大學前校長、香港科學院院長徐立之接受《香港01》專訪時坦言,不少院校為了排名「做數」,但排名與教學質素「沒有必然聯繫」。

「最根本的問題是沒有理想大學的定義。」倫敦大學學院(UCL)前校長Malcolm Grant曾在專欄一針見血:「(理想大學)是大還是小?是做研究還是專注教學?是要成為擁有大量研究收入的專業科技機構,還是優先發展人文社科?辦學要冒險還是規避風險?」

以一套標準比較不同高校,猶如比較「蘋果」和「雪梨」,抹殺各自風味。有研究指出,大學排名評價體系傾向「國際化」、「學術化」。規則之下,不少大學為了提升排名「奇招百出」,甚至捨棄本土特色,輕視教學,將大學辦成千篇一律的「麥當勞」。

「整件事變成『做數』之後,大家就去『鬥做』囉!」香港大學前校長、香港科學院院長徐立之批評排名規則偏頗衍生問題,「假如奧林匹克的規則是可以『食藥』去跑馬拉松,那大家一齊『食藥』啦!」

說起被形容是「必要之惡」的大學排名,徐立之滔滔不絕......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18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5月23日)《大學校長反思大學排名 :「從來如此,便對嗎?」》。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香港大學前校長、香港科學院院長徐立之批評大學排名之下,不少高校都會「做數」。(香港科學院提供)
特區政府常常將「香港有五所百名內高校」掛在嘴邊,圖為特首林鄭月娥參觀大學實驗室。(資料圖片: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