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多元開放的香港,才對得起祖國|石中堅

撰文:石中堅
出版:更新:

世界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保護主義與新自由主義逆風相對,我們來到了全球開放多元與兩極對立的時代交叉點。無論是俄烏戰爭,中美關係交惡,還是全球各地的本土內捲意識形態抬頭,皆令主張全球化、將國與國之間的隔膜磨滅的理想主義者,在過去十年不斷遭受「打面」的情況。許多人曾經以為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到頭來卻發現,若全球化的目標及理想過於不切實際,只會淪為空中樓閣,難以將全球化的益處及優勢落地。這一點,無論是英國脫歐,反移民思潮在西歐冒起,還是中美民間的互不信任,皆可見一斑。

2022年,香港同樣地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日益激化的中美角力令香港在過去數年變成了大國博弈的戰場。香港的演變成為美國抹黑攻擊中國,論證其對中國「威權」或「專政」偏見的最佳佐證。在中央眼中,香港則不斷地在社會風波及疫情上為國家添煩添亂,構成國家安全短板。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及利益系統的衝突及交鋒下,香港確實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時今日,是時候反思香港在國家內部的定位了。作為一群熱愛祖國,也為自己作為香港人感到驕傲的年輕人,我們對香港近年的風風雨雨,確實感到無比的唏噓。現時我們幾乎每個月都有朋友離開,因為他們相信香港的未來是保守和單一的。但作為堅守香港的改革派年輕人,我們不願意放棄,也不相信香港的未來必然是要在以上那偽兩難之間做出一個不明智的選擇。我們更傾向於推動符合國家利益,同樣符合留下來的港人實質利益的體制內改革。

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之一,香港今後應當堅持最大程度的開放還是邁向保守單一,抑或在這兩端之間做出一個有效的平衡,本着作為我國最自由開放城市的本位,思考如何為國家在百年未見的大變局中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及影響力?有的聲音表示,安全必須壓倒一切——但須知道,守護國家安全與維持改革開放步伐,本質上並沒有衝突;同時,也有聲音認為,文化多元只會導致社會矛盾及分歧增加 ——但須知道,分歧及分別從來都在,問題應當是,我們應該如何拆解及面對這些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討論及多元意見。

今時今日,是時候反思香港在國家內部的定位了。(新華社)

香港必須堅守經濟開放,讓祖國資金及企業繼續「走出去」

香港曾被經濟學家佛利民形容為世界上最開放自由的經濟體。 運用「大市場,小政府」的施政理念, 香港打通人流丶物流丶資訊流,開放門戶;以開放市場吸引國際企業和資金投資, 成功由轉口港躍身為國際金融中心,創下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但隨着內地經濟騰飛,製造業逐步北移, 再轉向東南亞等地, 香港的轉口港地位亦漸漸被內地港口取代。香港的產業單一固化,年輕人被中環價值淹沒。我們看不到自己的獨特性,在我國崛起的大時代中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 認為香港只能做一個區域樞紐。再加上對自由經濟那種鍥而不捨的執着,讓香港持續地迷失在原教旨資本主義裏,作繭自困。

須知道,經濟開放並不等同於經濟放任。我們相信後者己不合時宜。立足於新自由主義的香港濟模式——無論是寡頭經濟還是壟斷的反競爭行為,推高樓價的囤地政策還是舊有官僚體系與商界之間藕斷絲連——確實並未能夠讓香港超過一百萬的貧苦大眾受惠,反而導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監管是必要的——監管經濟市場的反競爭行為與徹底否定市場經濟及資本市場,是兩碼子事。

站在國家戰略發展角度來說,香港必須堅守開放性經濟,方能幫助國家繼續地「走出去」,拓展內外循環,繼續將我們自己與億萬同胞的生活水平拔高。在我國內部,仍沒有其他可媲美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大都會,香港獨特的開放性是國家戰略部署的重要一環。日本學者濱下志野曾提出香港是連接多個腹地的樞紐,包括:向東沿高鐵連接汕頭,廈門,福州,以至浙江等沿海地帶;向北背靠大灣區;向西沿高鐵連接桂林, 貴陽, 昆明;向南連接東盟包括泰國,越南,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同時香港與東北亞包括日本、韓國亦保持着深厚的人文聯繫,有助於民心層面,以及消費、投資者層面上的對接聯繫。

正因如此,特區管治者有責任保持香港開放多元,維持低稅制等營商上的比較優勢;繼續推動更多的招商引資方針,對症下藥地消除外資對香港金融體制及地緣政治風險的擔憂(而不是單純地將官樣宣傳及口號翻來覆去,令聽者反感而生疑);同時開放更多獎學金及人才引入計劃。這樣,香港才能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科中心、國際航運和貿易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區域知識產業貿易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和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等多個中心角色。

我們相信,未來在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帶動下,香港絕對可以貫徹產業多元化。若我們能善用及好好吸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年輕人才到港創業及落地生根,諸如生物科技, 新製造業,農業科技等一系列產業只會像雨後春筍般冒起。這是因為祖國廣闊的天空容得下我們最天馬行空的想像。我們有同學在江門設立50畝的魚菜共生生產基地,獲4項國家專利和過千萬投資;我們也有朋友回內地參加創業比賽,看到一個叫「蘆葦花開」的項目,將白洋淀的蘆葦再造成木塑板,既協助農戶走出貧困,又解決了白洋淀的生態問題。這些想像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是無法想像的,但結合了大灣區其他地區把握發展時機及空間的香港,則絕對有可能夢想成真。當然,前提必然是,我們願意接受自身在大灣區所發揮的團隊角色,而不再以一種傲視群雄的自負態度看待我們的同胞。這種思想層面上的改造,仰賴於由衷的對內「再開放」 。

未來在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帶動下,香港絕對可以貫徹產業多元化。(新華社)

香港必須守護文化及身份多元,方能維護所有港人尊嚴及權益

曾幾何時,香港作為一個移民城市,擁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只要成功抵壘的,就是香港人。時至今日,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大都會,住着超過58萬非華裔的香港人,他們都我城的中流砥柱,為香港帶來國際網絡,專業技術,世界視野,以及優質的勞動力。雖然他們不是社會的大多數,卻是維持香港與國際人文聯繫的關鍵一群。保持多元開放的環境,就是為了維持香港獨特的國際性, 吸引外來人才,為未來發展注入動力。

要守護文化多元,更必須正視盤根錯節的「反大陸人」歧視氛圍。呂大樂教授曾在其著作《四代香港人》中提出,每一代香港人都受時代變遷而塑造出代際差異。今天,香港有了第五代香港人。而這代香港人在建構身份認同的過程當中,部分出現了強烈的排他性。比如說,反水貨客的運動背後蘊含的正是身份問題矛盾。核心問題是:香港人究竟是什麼人,究竟是否願意面對及正視自身的歷史?

近二十年前浮上水面的矛盾對立,以及劍拔弩張的政治局面、極端排外的本土主義論述,令香港社會日益難以包容不一樣的聲音。持有不一樣的意見就成了沒有良知的一群。人與人之間的批鬥, 讓人無法想像這竟然是以多元開放自豪的香港。《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偏激而失實的民粹謾罵不復存在,有不少人認為這是香港撥亂反正,回歸平淡平常的第一步,也有人擔心言論自由大幅收窄,並且會導致香港人的身份淹沒於大灣區云云群體之中, 或是在港深融合中慢慢消失。

其實,香港人、廣東人、外省人、大灣區居民、中國人,這些身份從來并不對立, 就正如一個沈陽同時是東北人, 又或成都人同時是四川人一樣,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與我們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身份認同並沒有根本性的衝突。若盲目將本土文化,尤其是新興文化,塑造成與中國傳統文化分庭抗禮的「對立狀態」,這對本土文化保育,以及國家文化整體的多元,都是百害而無一利。長年以來華洋共處的優勢,更讓香港不斷地吸納外來文化,中通外直,融會貫通,從而形成自身凝聚國際吸引力的文化。茶餐廳通粉、 蛋撻、 七八十年代翻譯歌,以至蘭桂坊的傳奇, 都滲透着融合外來文化的獨特魅力。就拿一個今年例子來說——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與內地芒果TV 合拍《聲生不息》,重新演繹香港經典金曲,加強香港與內地演藝界的交流,正正彰顯了香港本土文化與國家博大的演藝文化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對立或排斥。

另一邊廂,有人抗拒推動國民教育,恍惚認識祖國會讓香港人失去國際視野似的。這反映的是對我國文化的一種誤解。多元開放實際上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我們雖然有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時期,但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才是中華文化的主體。在歷史上, 漢文化展現了巨大的包容力,兼收並蓄多個外來文化,形成今天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盛唐時期的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正是中華文化開放多元的例證。只要我們公平公允地接觸歷史,就不應擔心所謂的偏頗,而我們的下一代,必須也必然能夠在一個賦予他們文化自信及體制底氣的社會中茁壯成長。

推動國民教育與讓年輕人認識世界並不矛盾。相反,我們更應該鼓勵香港年輕人去認識世界。 今天的香港人算不上是十分了解國際,不少人所理解的國際社會只是西方歐美社會。大學生去外國留學,大部分都是去歐美學府,對於發展中地區,例如身邊的東盟,我們了解的不多。然而,香港作為對接東盟的一個窗口,絕對應該加深對東盟各國的認識。

作為一座國際城市的治理者,特區政府必須以身作則,在管治層面上擁抱多元。(Getty Images)

香港要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制度,走出獨特的開放式管治之路

新一屆政府有着良好的優勢去堅持開放多元的核心價值。首先,在《港區國安法》的保護下, 香港社會重回正軌,惡意的衝擊日漸減退。其次,以不同界別選委、政黨、地區社團為基礎的執政聯盟,將協助香港政府廣泛吸納民意。同時,良好的行政立法關係,將為香港營造良性互動的討論氛圍。我們希望,這些優勢能驅使未來的香港政府以「強政府,大社會」的施政方式,連結社會各界,共同協商,理性解決問題。

香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開放道路,因為開放才是世代前進的真諦。有人可能會擔心,若政府一味講究多元及開放,會令香港回到2019年及之前的政治動盪,嚴重影響施政效率。但須知道,一個能贏取民心,獲得民眾參與及支持的政府,在推行政策上將會更為得心應手。反之,若政府維持着被人視為「閉門造車」的形象,對管治威嚴及順暢度均於事無補,反而埋下損害施政效能的計時炸彈。無可否認,多元會增加矛盾,因為並不是所有價值觀都是相容的,但另一方面,多元是現實客觀存在的,人與人之間有不一樣的背景與立場,不同的價值觀與本位,具備不一樣的想法。作為一座國際城市的治理者,特區政府必須以身作則,在管治層面上擁抱多元。

今天, 我國提倡通過國際多邊主義,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化干戈為玉帛。這正是當代中國人展開雙臂,走向世界的歷史使命。作為國家一部分,也是因種種歷史緣由而最為自由開放的城市,香港更必須保持務實而具冒險心的進步心態,打破兩元對立的世界格局。要完成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歷史使命,香港正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城市。正因如此,我們對香港毫不灰心,而更寄望其能在國家深化改革、持續開放道路上,繼續發揮重大作用及貢獻。

石中堅
一群對香港未來抱有希望的90後,相信香港必須自身從根本上改善管治,才能在環球政治中及中國崛起下,維持其獨一無二的地位,讓「一國兩制」重回正軌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