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資源成戰略重心 「種業」成大國必爭之地?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疫情及俄烏戰爭導致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急促惡化,部份國家更陸續祭出糧食保護主義,禁止或限制特定種類的糧食出口。農產資源成為戰略重心,而種子作為農業產業鏈的起點,種業(即種子栽培、推廣與銷售)自然成為大國必爭之地。
美國是領跑數十年的「種業強國」,在商品種子範疇起步較遲的中國則向前追趕。然而在巨頭壟斷、基因改造種子廣泛使用的今天,中國要做到「種業翻身」乃至「糧食自主」,前路並不輕易。

美國其中一項最主要基因改造作物——棉花。圖為密西西比州一個基改棉花農場。(Getty Images)

目前,大多數國家只容許基改種子受到專利保護,其他植物品種則靠《植物品種財產權》(Plant Variety Property)嚴格保護。美國的優勢在小麥、大豆、玉米、棉花等大型作物,歐洲如荷蘭、以色列的種業優勢則在於園藝作物,日韓則主要是小田作物及園藝作物,而中國農業科技未來的目標是「大小通吃」,不論玉米等大田作物,還是自主研發的花卉品種,都在全面推進。

新中國成立後強調「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糧食供應緊張的環球形勢,種業在國家戰略上更見重要。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種業巿場規模超過千億元人民幣,但國內的育種企業細碎。

近年,在中美貿易戰不斷升溫之下,美國對於中國晶片及高科技產業實施制裁,而種業背後是基因組學技術、生物技術,完全屬高科技領域,涉及到知識制裁及知識產權的問題,中國亦因此不能不在種業創新及科技上自立自強。

不過,從進口大豆問題已可窺見,在中美關係惡化的形勢下,不論糧食安全以至糧價上,中國都受掣於美國。也可以說,推動種子基改技術發展乃是餵飽14億人的必行一步。

儘管中國掌握大量基因改造技術及知識產權,實驗室技術不遜於歐美,但在田間實驗及商業化部份則姍姍來遲。(Getty Images)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21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6月13日)《國際種業之戰:誰主宰人類糧食供應?》。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321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透視中概股退市風波:中美金融戰火不斷 香港角色何在?

取消強積金對沖 被偷走的二十年

歷史文化地標 莫待最後關頭才搶救

小事變大事 李佳琦事件考驗中國治理彈性

正在垂死掙扎的約翰遜

從放牛娃到造星:李書福進階之路的改革開放縮影

固態電池邁向生產 可令電動車更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