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基金.一|我們離「主權基金」有多遠?

撰文:楊瀅瑋
出版:更新:

當今世上,「主權財富基金」大行其道,既開拓公共財政來源,又促進當地產業發展——新加坡淡馬錫、挪威全球養老金、阿拉斯加永久資金皆是成功例子。過去30年內,就有63個主權財富基金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在全球各地加強善用財政盈餘之際,坐擁4,417億元美金外匯儲備但又深陷眾多社會問題的香港,卻仍然在爭拗「外匯基金是否主權基金」這個再基本不過的問題,足見香港公共理財之落後。

所謂主權基金,泛指由國家或經濟體所成立的跨境投資基金,由於是以公帑進行投資的基金,其投資收益亦將用於公共事務支出,普遍被視為一種更長遠、更深刻的「還富於民」手段。香港財政儲備當中涵蓋外匯基金、土地基金、未來基金、基本工程儲備金、香港增長組合等等「基金」,但當局一直否認香港擁有「主權基金」,原因有二:其一是作為「特區」的香港不能使用「主權」一詞,否則就是「政治不正確」;其二是每個基金必須嚴格遵守「財政鐵律」,不能輕易挪用。

然而,從實質意義上看,「主權基金」中的「主權」是指政府擁有財政主權而非政治主權,如果向來財政獨立的特區政府囿於一個名稱而放棄更加理想的公共理財追求,那無疑是一葉障目。再者,經濟發展一日千里,所謂「財政鐵律」就不能被革新嗎?當各地政府都在主動探索公共理財的無限可能,香港難道就不應該建立一個真正能夠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類主權基金」嗎?我們嘗試從外匯基金、未來基金以及香港增長組合的故事當中,尋找香港公共理財擺脫被動防守的答案。

詳細內容刊載於2022年8月22日出版的第331期《香港01》電子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