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2023|一文看清「消費券」成敗得失 千億能買你開心?

撰文:王寧慧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下周三(2月22日)發表現屆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外界最為關注會否全民派發第三次消費券。兩年過去,第一次消費券計劃惠及720萬人,涉及360億元公帑;第二次惠及660萬人,涉及660億元公帑。那麼,市民究竟把消費券花在哪裏?效用是否達到政府預期?有關注公共理財的學者指出,消費券的心理作用高於經濟作用,可令市民開心一些,但派錢並非唯一令市民開心的途徑。

不派又派用意何在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電子消費券」似乎成為每年《財政預算案》的「指定動作」。但在派發之前,特區政府對於消費券的態度,經歷一些變化,顯得左搖右擺。

早在2019年底,受「反修例風波」影響,零售銷售總額連跌數月,第三季度私人消費開支更是出現10年以來的首次下跌,已有政黨建議全民派發現金或消費券。對此,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回應稱,參考過日本及台灣等曾推出消費券的地區,經分析後認為效用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時任署理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亦在2020年初表示,發放消費券可能需要比較高昂的行政成本,而且效果或受「替代效應」所影響,例如有些市民主要以消費券去支付基本生活開支,但未能因為取得消費券去增加額外消費。於是,當年2月26日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採取全民派發一萬元現金的做法,以鼓勵本地消費。

然而,疫情肆虐之下,本地經濟持續陷入負增長,私人消費開支也進一步下跌,政府態度隨之出現轉變。2021年2月24日發布的《財政預算案》推出「消費券計劃」,決定向每名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總額5,000元的電子消費券,用以刺激市民消費意欲,促進金額流轉,加速經濟復蘇。同時,政府亦希望透過消費券計劃鼓勵更多本地商戶及市民使用電子支付,推動本地電子支付市場發展。

兩年過去,第一次消費券計劃惠及720萬人,涉及360億元公帑;第二次計劃惠及660萬人,涉及660億元公帑。那麼,全民拿到的消費券都花在哪裏?其效用是否達到預期?

未見統計成本效益

對於消費券計劃的效力,特區政府信心十足。2021年8月第一次第一期消費券發放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立法會會議上表示,計劃可為本地經濟帶來0.7個百分點的提振作用。普羅大眾樂見政府派錢,於是2022年2月23日發表的《財政預算案》,陳茂波宣布派發新一次電子消費券,並「加碼」至每名合資格市民一萬元。同年10月發放第二階段第二期消費券後,陳茂波稱該些消費券將為市場注入超過150億元的消費力。

但實際效果如何呢?根據嶺南大學香港商學研究所於2021年11月發布的《關於消費者第一期領取和使用消費券情況的研究》,最多受訪者光顧的消費場所為超級市場(75%)、零售店(59%)、百貨公司(36%)和食肆街市檔販(31%),而最主要的消費類型分別為餐飲(25%)、日常用品(25%)和食品(24%)。由此可見,消費者多將消費券花在缺乏價格彈性的餐飲日用上——與政府2020年初對市民主要以消費券去支付基本生活開支的擔憂不謀而合。報告還顯示,超過四成受訪者會「貼錢消費」,而且越年輕的越傾向貼錢消費,但對於貼錢消費的金額和次數,報告未有進一步的統計。

事實上,大灑超過千億公帑之後,特區政府至今未對兩次消費券的使用效能發布任何研究報告,外界對於消費券的支付工具、消費場景、消費種類等等資訊不得而知。

《香港01》嘗試透過消費券計劃同期的經濟數據進行評估(見上表)。2022年4月第二次第一階段消費券發放後,當月零售銷售價值總額按年升11.7%至302億元,增長明顯。不過,隨後兩個月,零售銷售總額開始下跌;至同年8月、10月、12月再發放第二階段的三期消費券後,雖然都帶動了銷售貨額的輕微上漲,但提振作用並不持久。

日前陳茂波落區體驗在小攤販使用電子支付。(陳茂波Facebook)

政策研究有待公佈

政策成本同樣值得關注。2018年推出的「關愛共享計劃」經過資產審查後派給約300萬名合資格人士,總開支約113億元,其中行政成本3.11億元,平均每人行政費高達104元。至於推出消費券後,由於計劃涉及約660萬名合資格市民,省卻不少資產審查和人群篩選的費用,行政費用確實大幅下跌:2021年消費券計劃的行政費用約為2.5億元,2022年則為約4億元——每次平均而言,每名市民分別需要37.9元和60.6元。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共計6.5億元的行政費用中,有1.08億元是四大電子支付營辦商的服務費。因此,電子支付系統的推廣效果不能僅僅被視為消費計劃附帶的利好,應當檢視這一部分公帑所發揮的效用。2021年8月,陳茂波發表網誌透露,截至7月底,四大支付平台新增逾220萬個帳戶,並且新增4.8萬商戶開始接受電子支付。在2022年8月第二階段消費券派發首日,AlipayHK交易金額較前一日(8月6日)升超過1.3倍。

不過,根據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庫務科的信息披露,在2021年及2022年第一階段消費券計劃中,約七成市民選擇以八達通收取消費券,約兩成選擇AlipayHK,Tap & Go「拍住賞」及WeChat Pay HK則各佔約半成。八達通本身的普及率非常高,這難免令人關注,為了使用消費券而新註冊另外三間電子支付帳號的用戶,在用完消費券額度後,是否會繼續、經常地使用相關支付系統?有關問題同樣有待商家和政府進一步回應。

回到最初的問題,新的一年,政府還應當繼續向全民派發消費券嗎?除了透過事後的經濟數據衡量政策成效之外,還須檢視政策初衷和推行手段,到底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鄒崇銘質疑,市民已經在主動消費,此時繼續派發消費券是不是要「火上加油」呢?(黃寶瑩攝)

推行手段不符初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發布的《各地派發消費券的經驗及其對香港的啟示》指出,消費券除了提升民眾消費力和刺激消費之外,往往還應達至其他政策意圖,例如救濟特定對象、扶持特定行業,所以需要因應不同目標設計發放對象、適用範圍和使用方式。

假如消費券是為施行社會救濟,就會針對低收入人士或弱勢群體進行發放。早在1999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民間消費活動低迷不振,當局推出針對特定人群的「地域振興券」,惠及15歲以下兒童的家庭、領取社會福利金的群體和65歲以上的老人,希望幫助他們擺脫經濟困境和刺激消費。不過,它所帶動的消費僅為使用消費券總額的32%。

倘若消費券是為了精準支援特定行業,就會對消費券的適用範圍作出限制,或直接發行只供某些行業使用的「定向消費券」。例如,新加坡政府為了支援受疫情重創的旅遊業,曾向18歲以上公民發放100坡元的旅遊消費券,限於購買當地旅遊景點門票、遊覽行程、酒店住宿;及後再派發100坡元的生活補助券,只能用於鄰里商鋪和小販中心。

疫情之下,香港和很多亞洲地區一樣推出消費券,但相對而言,特區政府的「全民派糖」策略最為「簡單粗暴」。有些地區會對使用面額進行限制,促使市民小額多次地消費,例如澳門分三次發放共計16,000元給每位居民,但每日的使用上限僅為300元。也有地區以折扣券、滿減額度等方式設置使用門檻,如台灣的「振興三倍券」讓居民以1,000元新台幣兌換三倍面值的實體消費券,或在消費滿3,000元後獲得2,000元補貼。

「來到2023年的今天,疫情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問題並不是消費券有沒有用,而是現在還需不需要消費券。」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鄒崇銘向《香港01》的記者表達了對於繼續派發消費券的擔憂。他質疑,許多市民在疫情期間收入減少、甚至失業,消費券確實可以發揮「雪中送炭」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逐漸恢復,市民已經在主動消費,有的甚至會進行「報復式消費」,繼續派發消費券豈不是在「火上加油」?

擴大二次分配想像

根據政府統計處,香港的失業率由2021年2月最高峰的7.2%下降至2022年底的3.5%,逐漸回落到疫情爆發前水平。不過,因為疫情封鎖近三年對各行各業造成的打擊並未恢復至疫情之前,依然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扶持經濟復蘇,但具體方法,有待商榷。

鄒崇銘將發放消費券稱之為「還富於民」的政策,本質上是進行「二次分配」的手段。相比於「全民派錢」,鄒崇銘認為「派股份」的分配方式更容易做到長治久安,因為股份不同於消費券需要在短期內花完,而是可以每年收息,從而產生長遠的收益。再者,他也提到,無論是派錢或者派消費券,最終大多數會流向百佳、惠康等大集團,市民獲利有限,但在創科大勢之下,如果將科學園股份分給市民,可令更多人共享香港繁榮。

實際上,「派股份」的分配思路已經在一些財富管理的實踐中得到了體現。例如全球各地興起的「主權財富基金」,是由公民共同擁有的資產,公民享有基金的間接控制權。美國的阿拉斯加洲和挪威皆因為石油收益的累積,分別通關設立永續基金和投資再生能源等永續項目向公民派發紅利。鄒崇銘相信,類似的政策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試點。

雖然對於香港來說,上述政策似乎是遙遠的藍圖,但並不意味著現有的財政政策沒有更加精細化、精準化的空間。以斥資過千億元得「保就業」為例,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旗下的網頁「webb-site」統計首輪資助的計劃發現,「保就業」涉資的金額較原定預算開支的810億元超支近100億,但酒吧、健身房等受疫情影響巨大的產業所獲得的資助卻僅佔支出的5-10%,而獲資金資助最多的公司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大集團。

獲「保就業」資助金額前十位的公司(數據來源:webb-site)

財政預算案2023 會再派發消費券?

今年會的,財政預算案2023宣佈,今年會派發消費券2023,消費券金額、派發方法詳情請看

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詳情?

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於2023年2月22日早上11時公佈,香港01為你持續更新,懶人包即時更新請看。 減稅扣稅方面,宣布寬減2022/23課稅年度100%的薪俸稅及個人入息稅,並設立上限金額,詳情請看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方面,就限期延長;全新HAPPY HK開心香港啟動,辦海陸嘉年華及多區美食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