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首席經濟學家論壇2023|劉遵義:香港是灣區經濟融合的關鍵

撰文:凌益琛
出版:更新:

「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能否成功發展,關鍵在於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九個廣東省城市(包括廣州與深圳),能否融合為一個整合的經濟體,各自發揮比較優勢,互補長短,實現規模效應,協作共贏。」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理事劉遵義,早前(7月22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和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合辦的「大灣區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並以《全球經濟風險衝擊下的大灣區發展機遇》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大灣區仍未實現「四通」,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有其比較優勢,也有潛在的外患和內憂,例如香港應該大力發展人民幣投資工具和人民幣金融工具,但不能把加密貨幣零售化。他又寄語香港迎勢而上積極轉型,利用背靠祖國的優勢,順應國家經濟發展的好勢頭,滿足內地經濟的需要,同時開拓新的增長點,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

2023大灣區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日前(7月22日)在深圳舉行。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主辦,以「全球經濟風險衝擊下的大灣區發展機遇」為主題,邀請來自全球著名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及知名專家圍繞五大議題展開討論。(主辦方提供)

劉遵義演講全文如下:

我今天演講的主要內容是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經濟環境之下的挑戰和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能否成功發展,關鍵在於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九個廣東省城市(包括廣州與深圳),能否融合為一個整合的經濟體,各自發揮比較優勢,互補長短,實現規模效應,協作共贏。粵港澳大灣區要實現經濟一體化,就必須做到「四通」,即商品與服務、人才、資金、信息都能夠自由流通。要做到這「四通」,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看其他的大灣區,東京大灣區、舊金山大灣區、紐約大灣區,都不存在這「四通」的問題,但是粵港澳大灣區暫時是不太通的。

接下來講講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的發展趨勢,包括幾個方面:

一是全球的經濟重心在轉移。從1960年代開始,全球經濟重心已經從北美和歐洲轉移到東亞,1990年之後,又從東亞的日本轉移到中國。在GDP方面,1960年的時候,美國佔全球GDP的40%,到今天已經降到20%以下。中國在1960年的時候,只佔全球GDP的5%,現在差不多已經達到20%。在貿易方面,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大國。在製造業增加值方面,美國和歐洲的佔比都已經跌到20%以下,中國則佔25%,東亞佔到40%。綜上所述,全球的經濟重心在轉移。

圖1:人民幣結算在中國對外關聯交易中的份額

二是經濟開始有逆全球化的趨勢,過去十幾年世界是全球化發展,現在是逆全球化發展,以及脫鉤和去風險化。無論大家怎麽樣想,全球化給全球所有的經濟體都帶來了利益,逆全球化就是走回頭路,對全球的經濟體都會帶來負面影響。不過我認為脫鉤和去風險化不完全是壞事,它其實是一種保險。有些天災是避免不了的,有時候供應鏈會斷,不一定是因為政治因素,所以我們應該將脫鉤和去風險化視為一種保險,因為大家不知道有什麽事情會發生,長遠來說可以利用多元化和第二供應源來應對脫鉤和去風險化。所以不要完全認為脫鉤和去風險化是負面的。

三是國際將會繼續交易貨幣與儲備貨幣的多元化。1970年代之後,全球的交易貨幣都是美元,2000年之後歐元區成立了,歐元區的貿易完全是以歐元來報價、清算和結算。由於種種原因,最近兩國之間雙邊貿易,逐漸趨向以兩國本幣報價、清算和結算,例如中國和印尼,或者中國和俄羅斯。其實,以本幣清算和結算,交易成本最低,因為只需要換匯一次;風險也最低,只有一個匯率風險。假如以美元或其他第三國貨幣結算,就需要換匯兩次,也有兩個匯率風險。所以最便利和最便宜的就是本幣交易。在可見的將來,本幣結算的交易方式會逐漸成為潮流。

人民幣結算在中國對外關聯交易中的份額在2015年左右是相當高的(見圖1),後來因為匯率下跌、股市下跌,份額逐漸減少,最近才恢復到50%左右的份額。

圖2:各國(區)在全球結算貨幣與貿易的比重

圖2中紅色部分是每個國家佔全球貿易的份額,藍色部分是每種貨幣在世界結算貨幣中的比重,美元是最左邊的,佔有超過40%的清算份額,但是它的全球貿易份額只有11%。人民幣的貿易額比美元多,但是用人民幣結算的比例非常小。再看日本,它的結算份額超過了它的貿易份額,假如中國能達到日本這個程度就差不多了。

四是地緣政治爆發的衝突也影響了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的發展。戰爭久而不決,直接影響周圍經濟,再加上種種制裁,大宗商品、石油的交易都受到影響,這也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最後是中美戰略博弈將會成為新常態,在未來五到十年,這種博弈還是會持續的,美國還是想要維持全球霸權,那就不能允許任何一個國家跟它說「不」,如果它容忍中國繼續發展,它的霸權就完了。但是再過五年、十年,美國可能就對中國沒辦法了。

圖3:中國、美國、日本實際GDP年增速與實際人均GDP水平的關係

接下來回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與挑戰這一主題。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來講是一個大機會,因為香港只有750萬人,而粵港澳大灣區有8700多萬人,具有更好的發展前景。香港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功臣,但是現在香港的優勢漸失,香港的GDP增長率一直在下降,人均GDP增速也是不斷下降,香港目前的增長率很低。

圖3中紅色的是中國,黃色的是日本,藍色的是美國,垂直的是GDP增長率,水平的是人均GDP。我想給大家看的是,增長率的下降可以從經驗上歸納出來,中國現在在10和20之間,還有一些快速成長的空間。香港已經到了50的部分,它的增長率不可能很高,這是一個規律。

另外香港的出口量原來很大,現在基本上是零,現在做的都是轉口貿易,基本上沒有香港的產品出口。以前內地靠香港做港口,經過香港轉運的產品很多,現在已經降到10%,最高的時候有70%(見圖4)。這就表示香港的角色是要轉變的。現在中國也不再依賴外國的直接投資,以前佔比是很高的,現在佔比不到2%。中國現在是不缺錢的,外商有技術、有市場才能獲得更多的投資機會。

圖4:香港與內地轉口貿易額佔進口總額的比例

簡單談幾個看法。香港的優勢是什麽?香港最大的優勢就是背靠祖國,因為香港有內地的支持,內地買家在香港購買資產,在香港股市投資,另外內地也有很多優質企業可以在香港上市。這是香港市場有很多買家的原因。第二個優勢是香港是全球最大的境外人民幣中心,現在大家開始搞本幣清算,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民幣聚在香港,香港現在發展人民幣投資工具、人民幣金融工具是最好的。

最後我想講講香港有什麽潛在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港幣是跟美元掛鉤的,萬一美國說香港不能用SWIFT,不能用國際清算協會,是沒法掛鉤的。我想香港需要引進人民幣,這樣就會把負面影響降低。另外就是香港經歷過一次雷曼迷你債,這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不穩定,我覺得香港不能把加密貨幣零售化。加密貨幣由專業投資者來做,我沒意見。但是不要把它零售化,也就是經過交易所、交易基金來做,零售化的風險太高,如果發生金融危機,政府就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總體來說,我覺得香港需要轉型,它有很好的機會,例如經濟重心逐漸轉移、人民幣用途越來越廣等。所以我覺得香港前途還是非常好的,不過最終還是要靠國家,國家經濟好,香港經濟才會好。

原文刊登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微信公眾號,香港01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