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本港空氣監測站不足 學者倡增監測站、提供實時資訊

撰文:李慧妍
出版:更新:

香港空氣質素較過去10年有改善,惟仍未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標準水平。有本地學者認為,本港空氣監測站數量不足,收集資料未夠詳盡,正研究借鑑外國技術,監察及搜集不同地區的空氣質素,期望未來政府可增加數百個空氣監測站。

香港空氣污染嚴重,有本地學者期望未來可增加數百個空氣監測站。(資料圖片)

第5屆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空氣質量改善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論壇今(20日)舉行。香港過敏研究所成員梁宗存醫生指,本港過往有報告顯示,懸浮微粒PM2.5每立方公尺上升10微克,呼吸性疾病患者求診個案會增加1.6%,而空氣差對過敏人士如鼻敏感者,影響尤為嚴重。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學部教授劉啟漢指,本港自2007年起霧霾天氣逐年減少,空氣質素有所改善。不過,他認為現有的16個空氣監測站,包括3個路邊監測站,分別於中環、銅鑼灣及旺角,數量不足,令區域性收集的數據及提供詳情不充足,建議未來再增加數百個監測站。

第5屆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空氣質量改善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論壇今日舉行,探討空氣質素問題。(李慧妍攝)

冀引入個人化實時空氣監測

他指出,外國已有個人化的實時空氣監測儀器,可利用手機、運動裝置等顯示使用者身處位置,以及附近街道空氣污染的情況,認為本港可引入相關技術,更詳細收集各區地方空氣情況,「希望將來做到預測性,具體至風向、街道、空曠地方情況,給市民選擇如何前往目的地,從而避開污染嚴重地方。」他期望政府在3至5年內,可應用適合本港使用的監測技術。

他又指,高樓林立雖影響空氣流動,但大廈若安裝抽空氣的過濾器,有助緩解室內、外空氣情況。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Christopher Frey表示,香港部分監測站遠離居民住宅,未能更全面反映居民會接觸到的空氣質素。他舉例指,元朗的空氣監測站竟設於大廈天台上,質疑會否有市民住在天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