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推「預設照顧計劃」 助重病者有尊嚴地走最後一段路

撰文:李耀宗
出版:更新:

長者步入晚年,身體機能會逐漸衰退,繼而可能罹患器官衰竭、癌症、腦退化等不能治癒的絕症。隨着病情進入晚期,長者難免受反覆入院、接受無效醫療折磨,無意義地延長死亡過程,徒添苦楚之餘,更使家人心碎。
為達至去者善終、留者善別,醫管局自2015年推出晚期醫護服務,致力為現居安老院舍、入院次數頻密的末期疾病患者,提供一系列外展及住院舒緩醫護服務,以助其舒適、積極和有尊嚴地,走過生命最後一段路,對家人而言亦是莫大安慰。

醫管局2015年起推出「預設照顧計劃」(ACP),由新界西醫院聯網先導,至今已推展至全港安老院舍及公共醫院。(李耀宗攝)

醫管局2015年起推出「預設照顧計劃」(ACP),由新界西醫院聯網先導,至今已推展至全港安老院舍及公共醫院,參與計劃人數多達300人。當長者病情步入晚期、無法經治療好轉時,公共醫院老人科及紓緩治療科醫護人員會根據病人與家屬的意願,為其訂立紓緩醫療計劃;若病人意識清楚,亦會安排其簽署預設醫療指示或「不作心肺復甦術」文件,尊重病人要求。

生前參加計劃的89歲何伯,自去年4月起先後8次入院,至年尾安詳離世。(李耀宗攝)

參加計劃何伯離世前享美食

居於屯門一間安老院舍的89歲何伯,自去年4月起先後因肺炎、尿道炎等七度入院求醫;至10月何伯因大便滲血而第八次入院,竟發現大腸長有一顆直徑8厘米的腫瘤。當時院方認為何伯年事已高,難以承受電療和化療,故在與家屬商討後安排他參與「預設照顧計劃」,包括准許何伯食用他最愛的乳鴿和綠豆沙、不用胃喉餵食、拒絕接受急救等,最終在一個月後安詳離世。

「爸爸到最後一刻,都是很舒服的,無掙扎、安靜地離開。」何伯兩名女兒憶述加入計劃之前,需多次帶爸爸在院舍、醫院之間奔走,固然是苦不堪言,但對她們來說最辛苦的,卻是每日三次的餵食,「可能是腦退化關係,爸爸到後期已經失去肚餓感覺,不肯吃東西,我們只好一邊罵,一邊用針筒『夾硬』將流質食物注入其口中,生怕他會因斷食而死。」

在加入計劃之前,她們不時就餵食問題與父親發生爭執。直至何伯一次哀求「求求妳們,很難食,我不想食」,才令兩人醒覺與其勉強要爸爸受苦,倒不如順其自然,遂同意參加計劃,讓何伯可在臨走前盡情享受美食,「我們不想爸爸最後一段路,都走得這樣痛苦,倒不如盡量讓爸爸開心、自由一點,對他和我們而言,也是一種安慰。」

在加入計劃之前,何伯的兩名女兒(右及中)不時就餵食問題與父親發生爭執。(李耀宗攝)
歐陽東偉醫生表示,常規治療僅能延長晚期疾病患者的痛苦,可謂毫無意義。(李耀宗攝)

醫管局新界西醫院聯網老人科顧問醫生歐陽東偉表示,當病人病情惡化時,醫護人員會採取心肺復甦法、插喉等常規急性治療,搶救病人生命,但這僅能延長晚期疾病患者的死亡前痛苦,可謂毫無意義。他強調,晚期舒緩治療以尊重自然死亡過程、緩解不適為大前題,絕對不等如安樂死,病人及其家屬可根據意願決定治療方式,亦有權拒絕不想接受的治療,達至無痛、有尊嚴地安然離世。

病人憑證明文件入院直接入病房​

本身為醫管局晚期醫護服務主任的屯門醫院顧問護師(社區醫療)李雯敏說,「預設照顧計劃」主要針對預期壽命短逾六星期至一年,且近期多次重複入院、進食出現問題的末期器官衰竭、癌症或腦退化病人,若病人或其家屬主動要求參加計劃,院方會定期派遣外展醫護人員到病人入住的安老院舍,提供紓緩治療和心理輔導,務求讓病人「走得舒服點」。

李又說,醫管局同時簡化晚期疾病患者的住院程序,病人參加計劃後,入院時只需向醫護人員出示相關證明文件,就毋須經急症室分流,直接入住老人科或紓緩治療科病房直至離世,以減少病人及家屬在院舍、醫院往來折騰。

醫管局晚期醫護服務主任李雯敏說,外展醫護人員會到病人入住的安老院舍,提供紓緩治療和心理輔導。(李耀宗攝)

不時被病人家屬批「推人去死」

李雯敏提到,華人社會存有「孝道」概念,導致計劃推行初期均有阻力,「我們不時會被病人家屬罵『無良心』、『推人去死』,但隨着時間過去,家屬都逐漸認同,無必要因為不捨而徒增親人痛苦。」

她認為,死亡是人生自然過程一部分,晚期病人對於決定自己治療方式,以及是否接受急救的意願和權利,亦理應獲得尊重,「我們亦希望扮演協調者角色,協助病人與家屬就晚期醫療問題取得共識,修補關係和消除遺憾外,亦可從中協助家屬照顧病者,以及共同分擔至親離世的哀傷。」

末期病人加入「預設照顧計劃」後,醫護人員會根據病人與家屬的意願,為其訂立紓緩醫療計劃(左),亦會安排意識清楚病人簽署「不作心肺復甦術」文件。(李耀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