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身接觸非洲孤兒聽捱餓經歷 揀飲擇食港小二生:以後什麼蛋都食

撰文:廖潔然
出版:更新:

小朋友吃剩飯餸,長輩通常都會說一句「非洲好多小朋友都日日都食唔飽」,但一般人卻可能一生都沒遇過真正吃不飽的非洲人。天虹小學的學生及家長本周四(5日)便跟真.非洲人相處。
東非烏干達服務孤兒的慈善機構Watoto,帶同一班曾經連温飽也成問題的非洲孤兒來港作巡迴表演、交流及募捐,其中一站就是天虹小學。
經過一日相處,天虹一位小二生表示,平時被迫吃雞蛋會覺得「好慘」,不過以後會考慮嘗試接受。校長朱子穎期望,學生能欣賞到訪孤兒「艱苦經歷不滅希望」的一面。

雖然只有一天的相處時間,但天虹小學的同學與來自非洲的朋友亦很快打成一片,愉快交流。(廖潔然攝)

烏干達(Uganda)幾十年前經歷內戰,加上生意衞識薄弱、醫療技術不足,不少人更因燃料問題要飲用未經煲滾的污水,令當地人均壽命偏低,50多歲已經叫老。而且當地男尊女卑,又欠生育規劃,種種原因令烏干達人口平均年齡只有15歲,孤兒人數更一度高達約200多萬,約佔全國人口6%。不少無人救援的烏干達孤兒,只能以行乞、偷竊、賣身來為生。Watoto便是在此背景下成立,並於當地建立了兒童村,收養他們、供書教學。

Penny(右)已離開兒童村獨立生活,但仍會隨團到處表演。11歲的Sheila(中)希望將來可當教師。左為在Watoto工作6年的隊長Herbert。(廖潔然攝)

5歲女為三餐落田仍不飽

剛滿25歲的Penny,5歲前已父母雙亡,得由祖父母照顧。不過,因為貧窮,加上交由祖父母供養的孫兒太多,Penny沒有上學機會,每天只能耕田。爺爺過身後,他們一家更要每天為三餐苦惱。可是,Penny表示,當時最痛苦是得不到任何人關心、愛護。

幸好,當地社工及時發現並將她轉介至Watoto,她的生命才得以改變,現在她已經可獨立生活,並立志成為時裝設計師。現在回想起來,她覺得在兒童村最大的得著是關愛。她又想像,若當日沒被收養,今日應該會像一般烏干達女人的命運一樣,生很多小孩、沒知識、無法左右自己的生命。

事實上,Watoto亞洲分會總幹事Sunny補充,烏干達女人的家庭地位低,父母會為換牛隻而嫁女,丈夫又「彷彿當妻子只是性工具」,經常拋妻棄子,令當地女人淪為人球。加上她們大多因為沒知識而必須靠男人養活,往往只能一嫁再嫁、一生再生。Sunny續指,「只有教育才能為她們充權」,長遠解決問題。

(左起)張柏然、陳靜銦、何曉晴昨日於放學後仍回學校參加「公眾場」,再三觀賞Watoto合唱團表演。(廖潔然攝)

小二生嘗試接受不喜歡的食物

今次訪港的孤兒,本周四在天虹小學載歌載舞,與本地生玩了一整天,學生有何得著?小二生何曉晴滿口「佢哋無父母好慘」時,想起自己「好慘」時刻不過是「被媽媽逼食煎蛋和炒蛋」。曉晴表示自己平時只喜歡吃煮蛋,但得知原來今日一起玩的孤兒曾要憂三餐,便決定考慮嘗試接受不喜歡的食物。小三的陳靜銦則說,得知非洲人可能要飲污水,便覺得「大家要更愛護環境,否則水源被污染」。

有人反思自己,有人想到環境,也有人發現非洲孤兒也可因得到援助而脫離「宿命」。讀小三的張柏然雖早已聽過非洲兒童之苦,但他親身接觸過Watoto一眾大小朋友後,便發現他們不如想像。柏然直言,「我好驚訝的是,他們講英文好流利,啲衫都好靚」。

(左起)Watoto亞洲分會總幹事Sunny與天虹小學校長朱子穎,於表演完畢後一同接受訪問。(廖潔然攝)

校長欲感染學生追夢

天虹校長朱子穎一直留意到香港學生無夢想,也不太憧憬未來。藉今次交流,他多番強調「孤兒的身世雖然悲慘,但經歷沒有消滅希望」、期望學生的「希望」不要被學習壓力或社會現實磨滅。

Watoto合唱團成立於1994年,2006年合唱團首次來港。合唱團一行約30人到訪浸信會天虹小學當日,除了表演,亦與本地學生一同上課、吃飯和玩耍。合唱團是次留港兩個月,預計本月底離港,共演出70多場,當中包括公開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