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難過時心口會痛 心理學家:心臟有情感智能
有一種難過,讓你有點透不過氣,細細的像被針刺到,感覺酸溜溜的,我們把這種感覺叫做「心痛」。而且,當我們感到心痛的時候,在心臟的位置好像真的會感覺到生理上的疼痛。到底「心痛」、「心碎」、「傷心」只是文學上的漂亮修辭,還是確有其痛呢?
有關情緒的理論眾說紛紜,但綜合可以看出,心臟在情緒中並不僅僅是受制於大腦皮層那麼簡單。
雖然現代解剖學認為,大腦是產生意識活動的基礎,而心理學絕大部分研究的是顱骨中那團灰質和白質,但在東西方文化中,仍傾向於將心臟視為靈魂的居所。一些學者認為,心是有一定特殊功能的。
心理學博士羅林.麥克拉蒂認為,心臟具有自己的情感智能。在一項研究中,他讓參與實驗者坐在電腦前,觀看一張張能夠誘發情緒的圖片,比如毒蛇、血腥場面、痛哭的人們……同時,用儀器記錄參加者的生理數據。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呈現圖片之後,心臟居然比大腦更快作出反應。
心理學教授蓋里.施瓦茨認為,心臟的心內神經節擁有類似於大腦的功能,是心臟的「小腦」。這些心臟的小腦可以和人類的大腦一樣處理一些信息,甚至反饋給大腦。
做完換心手術 性格都會變?
施瓦茨用一些做過心臟移植手術的例子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那些做過心臟移植手術的病人,性格和興趣愛好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變得更像心臟原來的主人。例如一位叫作詹姆斯的英國老漢,本是一個粗魯散漫的人,但接受心臟移植手術之後,卻變成了一個善良細膩的詩人,而這正是心臟原主人的特點。
如果心臟真的具有自己的情感,那麼你在難過的時候,可能不僅僅是因激素造成不適,你的心臟也在悲傷。但這種觀點還缺乏足夠的證據,比較公認的一點就是,心臟是一個敏感的器官。
痛,是一種提醒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在難受時會心痛,這是具有進化學意義的。作為哺乳類動物,人類具有較長的成長期,在這個過程中人很脆弱,需要依附於哺育者(主要是母親)的保護,才能很好地在危險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依戀,被視為人類最早、最重要的情感關係。在我們嗷嗷待哺的時候,最讓我們悲哀的事情就是媽媽不在身邊。為了能引起媽媽注意,就要用哭聲將她喚過來。而喚起哭聲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痛! 這樣,社會性疼痛便和生理性疼痛有機結合起來了。
蘇格蘭是心臟病高發的地區,他們的醫學專家長期致力分析心臟病產生的各種原因。他們發現,在蘇格蘭經濟和社會極動盪的1950年代出生的人,心臟病發病率極高。為此他們做了一項調查,從富裕地區和貧窮地區各選取350人。結果發現,出生自貧窮地區的人,身體較易發炎,也更易患心臟類疾病。也就是說,不好的生活環境不僅讓人們愁於生計,總是懷着負面情緒,還會給他們一個難以應對惡劣環境的身體,這些東西對於我們敏感的心臟而言並不好。
蘇格蘭的哈里.伯恩斯醫生認為:「動盪的環境,困苦的家庭,似乎將信息送到了嬰兒的腦袋,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很危險,需要讓大腦內負責緊張壓力的區域發育得更強一些。」準備面對惡劣的環境結果,使得生於憂患時代的孩子,更易患心臟病。
心痛其實更像是一個信號,它不僅反映了當時讓人痛苦的情景,其實也在給我們一個提示,那就是別再讓自己疼着了。就像摸熱爐子我們會被燙得縮手一樣,在面對令人心痛的事時,應該學會用心理學的方法,平復自己的悲傷情緒,別老讓自己疼着。我們可以學學冥想,通過安靜地集中精神,放空自己,將注意力集中到心的位置,靜靜聆聽心的聲音。
本文節錄自 《那些困擾你的疑問,心理學都能解釋!》
作者:壹心理,一家專注心理學細分領域的新媒體,一直致力於心理學的傳播與應用,逐漸成為中國最大的心理學網絡服務平台。
出版社:非凡出版
《香港01》 獲出版社授權轉載,大小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