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剩食=扶貧? 英剩食社企專攻上班族望自負盈虧 港能否借鏡?

撰文:譚曉彤 陳展希
出版:更新:

「惜食」不等於「寒酸」!歐美社會早已認為購買及享用剩食是潮流也是生活態度,亦是一種環保方式。這種「食得唔好嘥」的文化,令不少關注剩食的社企能自負盈虧;反觀香港,剩食的出路多停留於免費派發層次,難免被貼上「扶貧」標籤,加上民間搞不清剩食和廚餘的分別,連基層長者也覺得「攞人餸頭餸尾唔光彩」而不願領取剩食,令許多食物被送到堆填區。
25歲香港女生梁景珮Josephine於英國牛津大學碩士畢業後,現於倫敦經營社企「DayOld Eats」,把麵包剩食重新包裝後出售。她早前回港度假,到本地慈善環保團體「綠領行動」做義工,幫忙運送及派發剩食,更與綠領高級項目主任余嘉茵Joyce交流惜食心得。兩人均認同,香港在惜食路上只是「剛起步」,問題的癥結在於港人不如英國人那般關心和支持環保。

在綠領行動高級項目主任Joyce(圖左)帶領下,居於倫敦的Josephine(圖右),在港參與收集、運送及派發剩食的工作。(陳展希攝)

香港剩食免費派VS.倫敦剩食可賣錢

綠領行動於1993年成立,4年前開始推行「食物分享計劃」,收集街市菜販賣剩蔬菜,再於辦事處派發予市民,每周6次,每次收集到145至175公斤食物,約百人受惠。另外,綠領每晚都會到連鎖及家庭式麵包店收集剩食,存於於迷你倉的雪櫃,翌日下午把麵包交給社福機構,免費派發予長者及小童。

Josephine早前到綠領幫忙運送麵包,推着載滿麵包的手推車,在長沙灣的大街小巷穿梭,Joyce在旁解說香港情況:「由於麵包店希望令顧客覺得有很多選擇,即使營業時間快完,也會製造很多麵包……這令我們每天收集到多達22公斤麵包,約170至200個麵包,足以令80人受惠。」

綠領是慈善團體,經費來自政府基金,私人基金及公眾籌款,麵包則是免費派發。而Josephine營運的倫敦企業DayOld Eats於2015年成立,她今年接手營運,她堅決不做免費生意,強調:「這是一間社企,不是一間慈善機構,我們需要收入來支持營運。」DayOld Eats從高級麵包店收集賣剩的手工麵包,送到工場重新放入精緻的紙盒,翌日早上再賣到寫字樓,因當地公司有為員工提供早餐的文化。另外,DayOld Eats有時也會向茶會、會議供應茶點,從中賺取收入。

Josephine指,DayOld Eats提供平台讓更多倫敦人品嚐到麵包店的優質產品,「對麵包店而言亦是好的公關活動及宣傳機會」,不少人嚐過優質麵包後,亦會以正價購買產品,因此麵包店都樂於與DayOld Eats合作。Josephine透露,DayOld Eats的早餐盒及點心盒售價約35英磅(約366港元),可供20多人享用,收益扣取成本後,會捐給針對食物貧困的慈善機構。

相對於英國自負盈虧的社企模式,綠領的剩食都是免費派發,難言賣錢賺取收入,Joyce表示:「我們優先考慮如何減低堆填區壓力,其次是讓有需要的人得到援助,達到扶貧、救食的雙贏局面。」

Josephine營運的社企「DayOld Eats」,每天收集高級麵包店賣剩的麵包,重新包裝後賣給上班族當茶點。(DayOld Eats Instagram圖片)
+86

香港剩食長者都唔吼VS.歐美年輕人惜食

就算免費派剩食,但綠領推廣惜食的工作仍遇阻力,Joyce指曾有長者到辦事處領取蔬菜,但來了幾次就沒再來,經私下追問後,他們才透露因覺得受人施捨不光彩,又害怕被鄰居發現,所以不敢再來。她指不少市民誤解剩食就是「餸頭餸尾」、「廚餘」、「餿水」,令剩食派發活動難以普及。她指綠領「食物分享計劃」的受惠者當中,只有三成是珍惜食物而來,「即使活動標明是支持珍惜食物理念的人便可以參加,但參與的人大多是老人家,難以把理念宣揚出去」。Joyce無奈地說:「香港人可能比較傳統吧。」

倫敦的情況與香港剛好相反,當地年輕人視環保、享用剩食是一種生活態度,十分支持DayOld Eats及同類社企。Josephine亦看準了年輕人「相機食先」的習慣,故把麵包剩食放入漂亮的包裝盒內,希望顧客拍照並在社交媒體「開心share」,令享用剩食變得更潮,同時DayOld Eats帶來更多生意。

綠領行動的Joyce(圖左)表示,綠領在推行減少剩食的活動時,優先考慮如何減低堆填區壓力,其次是讓有需要的人得到援助,達到扶貧、救食的雙贏局面。(陳展希攝)

綠領的宗旨是把扶貧、救食合二為一,Josephine認為「出發點是好」,但仍需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為甚麼有哪麼多人捱餓?為甚麼有哪麼多食物被浪費?終究是食物分配有問題,食物市場太商業化」。她指即使食物貧窮的人得到溫飽,但仍沒能力購買營養食品,而富裕的人則繼續揮霍浪費食物,因此用剩食來餵飽窮人,仍未能解決食物貧窮和剩食過多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整個食物分配系統的改變」。

缺法律保障 港剩食難作發售

綠領行動的Joyce(圖左)表示指香港缺乏法例保障,令剩食分享未成氣候。(陳展希攝)

DayOld Eats深受年輕人歡迎,且有盈餘能捐助其他機構,這種賣剩食的商業模式,能否落戶到香港呢?Joyce坦言,有關營運模式在歐美國家行得通,有賴在當地受到法律保障,她舉例在美國、意大利等國家設有《好撒馬利亞人法》,若然商家或企業捐贈食物給非牟利組織,該組織則被視為食物的「最終使用者」,免除捐贈者因食物安全所衍生的法律責任;而剩食經非牟利組織分發後,受助者不能起訴捐贈食物的商家、企業,除非在捐贈過程有「嚴重疏忽」或「人為惡意」。

英國上議院於2014年否決了《好撒馬利亞人法》,當地在缺乏法例支援下,減少剩食的機構仍遍地開花,Josephine解釋是英國人非常關心環保,令剩食社企能有市場、有盈利,可持續營運,「剩食問題是在2007年才引起英國公眾注意,但社企已蓬勃發展,有賴公眾支持」。她指儘管英國沒有針對買賣或捐贈剩食的法規,但社企仍會努力符合一些規定,「以DayOld Eats為例,包裝麵包的工場經食物環境局檢驗及認可,不論顧客或麵包店也感到放心」。

反觀香港政府訂立的「廚餘管理策略」中,「捐贈剩食」僅次於首位的「減少生產廚餘」,卻沒有政策保障剩食捐贈者或受惠者,Joyce慨嘆:「賣剩食在食物安全和衛生有機會衍生法律責任,因此只有少數社會企業考慮剩食銷售,這亦是食物捐贈未在香港普及的原因。」

兩人異口同聲,認為香港在缺乏公眾參與及支持下,減少剩食的環保運動難以普及。(陳展希攝)

惜食文化有待教育推廣

香港和英國剩食的出路,最大分別在於民眾對食物的態度,Joyce慨嘆:「香港在剩食處理及環保還是剛剛起步。」Josephine也認同:「香港在環保倡議工作上仍十分『年輕』。」兩人均認為在香港惜食路上,不乏綠領等有心組織,缺的或是公眾支持和參與,要改變,教育不可或缺。

Josephine認為,惜食文化如缺乏環保教育和推廣,公眾根本不會重視,在沒有公眾支持下,社企或慈善環保團體再賣力,結果也是徒勞無功,「人民才是環境保護最大factor(推手)」。雖然在推廣珍惜食物路上舉步維艱,但綠領仍會推繼走下去,而Josephine更有意回流,為拯救香港剩食多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