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卒婚」-日本婚姻新現象:分離為的是要更長久?!

撰文:熱評
出版:更新:

文:李維儉
漫畫 《恋と嘘》(編按:《戀愛與謊言》)描述高校青年根島由佳吏接到由國家發來的結婚安排引發的戀愛物語,這個以日本厚生勞動省為青年安排結婚對象的故事,深刻批判了日本社會男女單身不婚的現象,日本社會已經為少子化問題而憂心忡忡。少子化問題的確嚴重,不過與少子化同樣刺痛著日本社會神經就是高企的晚年離婚率。這兩三年來,日本社會有漸漸興起「卒婚」的想法,以回應晚年離婚高企的社會危機。

結婚是一對戀人收成正果,共同生活完成人生目標的承諾。(視覺中國)

「卒婚」是由兩個日文詞語「卒業」及「結婚」結合而成的造詞,早在2004年由杉山由美子於 «卒婚のススメ»所提出的想法。近年漸被日本大眾所認識及推廣。「卒業」是畢業的意思, 與「結婚」結成一詞,就有完成了婚姻的任務的含意。結婚是一對戀人收成正果,共同生活完成人生目標的承諾。由認識、交往、相戀到步入教堂的甜蜜過程。

可是,結婚後的現實生活又是另一回事,兩夫妻可能為生計而為口奔馳,之後生兒育女就要放棄更多來成全子女,所以結婚對不少人來說是一種人生實現,但同時也是一種犧牲,犧牲追求個人理想。

尤其於昭和時代成長與結婚的日本女性,結婚就是一種絶對的犧牲,女性結婚後要照顧所有家庭事務,無論她是否有工作,昭和成長的男性總理所當然視老婆為家庭,放工回家煮飯照顧自己起居生活種種細節,所以到了晚年,不少日本太太實在感到太攰,於是就在子女成年獨立後,決定與老公來過「卒婚」,即是完成了結婚為對方的付出及子女的負擔,像學生完成學業一樣來過痛快解脫。

不過「卒婚」有別於離婚,因為前者是在不離婚的前提下,與老公各自生活,不再互相照顧,有的甚至選擇分居,各自自由發展自己的人生理想及目標。「卒婚」不是單方面的事,決定「卒婚」的夫婦是要互相了解對方的想法,並在互相尊重對方,不會搞婚外情的條件下進入「卒婚」階段。

「卒婚」可能是一種解脫,所以對日本女性來說的確有很大的吸引力。其實,對不少香港人來講,日本人「卒婚」的想法相信也有若干的共鳴。

我有一位剛到30的男性朋友,結婚3多年,今年剛為人父,他正活在幸福的家庭生活裏。他太太是一位空姐,我問他婚後太太會否辭工不幹留在家做賢妻,他直言不會!理由是老婆因為工作關係不常在家,「久唔久才有機會見下面」,暫別換來是一份懷念,或心情所致走到機場接放工更能感受甜蜜,所謂小別勝新婚。

這是否也說明日久自然會生厭呢?照料子女自然有開心一面,但同時也要擱置個人的享樂及追求,再加上現實社會要求及期望壓扁人生理想,最後甜蜜婚姻就變成一種無法的負擔,恩愛夫妻變成老夫老妻、成為一種缺乏浪漫的責任,一切為對方的付出被當成理所當然,更可能為子女的升學等世俗問題而忽視了對方的感受與需要,父母的角色代替了從前的恩愛甜蜜。

卒婚不是逃避問題,而是為予看清彼此的需要,分離為了與對方天長地久。(視覺中國)

我是70年代成長的香港男性,也見證了上一代為生活而走在一起的夫婦,為生存而奔波,為對方付出青春,不知不覺因生活壓力以怨尤對方的不是,伴侶成為了發洩對象,拗交成為家常便飯,句句話刺痛對方,最後離婚收場。

晚年感情轉淡是不少港人感情生活的寫照,不少香港夫婦在子女長大後,各自找尋自己的理想生活,雖然沒有選擇離婚,但也沒有再緊張伴侶的生活了,晚年過着無言的夫婦生活。不同的是,「卒婚」的日本夫婦是有意識要維繫婚姻關係,而與另一半深入而仔細的談「卒婚」的細節安排,為的不是要破壞夫妻關係,而是要重新發現自己及另一半的優點。

「卒婚」也不是感情攰了的避難所,是雙方為了再尋對對方的愛意,找回初心並重新出發的一種感情修煉,是一種信任、等待與考驗,所以近年在日本社會漸受到媒傳重視而廣泛報導,不少婚姻關係相談機構也大開講座推廣「卒婚」的好處。

的確,兩人細緻的感情早被數十年的生活細節所磨損了,也因為朝夕相對,太近距離已看不到對方的優點與付出,我們需要正視如何修補兩人的關係,感情也很需要退修,退一步遠距離感受對方的關懷可能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卒婚」是一種有責任的分離,目的希望可以看清對方的優點,也可以認清自己的需要,分離是為了與對方更天長地久。

那麼「卒婚」真的是能改善婚姻關係的靈丹妙藥?其實感情是需要經營的,人生不同階段自然會有不同需要,於是就須要不同的經營方式,感情維繫是世上最大的學問。下次,我介紹一些選擇「卒婚」的真實個案,這些個案早在日本社會廣泛被廣傳,可能為大家示範如何透過「卒婚」來把婚姻關係升華到另一個層次。

(文章標題由《香港01》編輯所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