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國】三國時代經濟崩潰以物易物有錢都無用 從商慘過耕田

撰文:撐場來稿
出版:更新:

身為一個雙足甚少踏着泥土的香港人,當目睹在三國時代耕田(屯田)原來也是慘絕人寰,毫無人權,大概都會另謀出路吧!做生意要如何保障自己,要怎樣做才不會血本無歸?甚至可以「食水深賺到笑」?回到三國攻略最後一集,現即送上。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經濟大魔王.董卓

在SLG《三國志》,董卓的政治力素來低迷(如《三國志11》只有37點),關於這一點,筆者曾經以董卓招攬名士的政治觸覺提出異議。然而,環顧董卓另一些舉措,這個數字也不盡失實,皆因,漢末最嚴重的通貨膨脹乃至貨幣經濟崩潰,正是由董仲穎所起。

話說初平元年(190年),董卓除了遷都長安,更大舉盜發皇帝陵墓與大臣冢,毀壞銅鐘與秦始皇政哥哥鑄造的銅人,又將當時流通的五銖錢溶掉,鑄造出細小輕身、沒有紋樣的小錢,史稱「董卓五銖」。道理跟現在所謂的「印銀紙」差不多,貨幣供應增加,貨幣就會貶值,物價隨之上漲。更何況董卓五銖本身粗製濫造,不知多少塊才抵得上一塊純正的五銖,結果當然是「貨輕而物貴,穀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貨不行。」(《三國志.董卓傳》)話說得很白,就是董卓五銖的價值跟垃圾沒差,大家寧願不用錢做交易。

董卓五銖(視覺中國)

有別於當今貨幣的信用本位,以發行機關(政府)的信用為發行基礎,古代金屬貨幣的價值,取決其實際質量,換着你是老闆,想必也不想收取銅鐵成份少得可憐的董卓五銖吧,要交易貨品,倒不如用質素較佳的私鑄錢,甚至退化到以物換物也比使用貨幣來得心安。漢末三國貨幣經濟的崩潰,實是始於董卓。董卓的脂肪只燃燒了數天,但他為中華經濟帶來的破壞,卻是長久得多。

由此可見,如果你認為,在三國時代從商應該會比耕田輕鬆,那就大錯特錯了。假設你人在首都,經商維生,不但要面對董卓軍洗劫的風險,還要承受貨幣經濟崩潰的危機——在三國時代做生意,董肥可是不折不扣的大頭目!然而,幸好你有這篇文章當水晶球,在此建議,你可以事前把貨幣兌換成實物,甚至以私財收買董卓心腹暗殺董卓,好運的話,說不定還能在史冊留下一筆。

從商絕不比耕田輕鬆。(《胡雪巖》劇照)

沒錢銅

董卓之所以鑄造大量劣幣有兩大原因,第一,錢不夠,第二,銅不夠。後漢末有個不可不提的問題,就是政府缺錢(將來會在靈帝篇交代),財富集中在大族豪強手上。財富不均之患,董卓有着第一身體驗。卻說董卓率兵逼近京城時,曾呈了上一份奏章,當中提到他將士飢餓困乏,矢志誅盡宦官以除民害,向朝庭追討欠薪[1]。換句話說,東漢政府當時的窮,是去到前線將士「有汗出,無糧出」的地步。由此可見,董卓入洛後,之所以縱容士兵對洛陽富人「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只好說亦有相應原因。在這個背景下,董卓不僅對朝庭民間搜括一番,還透過「董卓五銖」攫取財富,不僅為了自肥,也為了應付軍事需要。

至於銅不夠這個問題,從董卓為了鑄錢,要溶掉秦始皇的銅人也能感受其端倪。話說中華的產銅地,都集中於南方的長江流域一帶,另外還有益州這個天府之國,西漢政府欲發行貨幣,也得從揚州豫章郡與蜀郡嚴道縣的銅山開採銅礦[2]。地方諸侯不與董卓為伍,董卓固然無法從南方調動銅礦,只能以「就地取材」的方法鑄造劣質貨幣。

董卓。(《三國》劇照)

東漢的經濟結構問題

但,社會問題很難全怪在一個人頭上,就算對董卓也是一樣。難道不覺得奇怪嗎?董卓發行爛錢,區區一次,便導致漢末的貨幣經濟關門大吉,連所謂「暴力救市」都沒做。這個結果,恐怕是更加反映出,東漢貨幣經濟的脆弱。

有別於與百業待興的西漢,東漢一開局,就是一個豪族主導的社會。掌權者大抵同時身為豪族地主,坐擁大量私有部曲、僮客(奴僕)、田地,經濟收益來自農奴的農業生產,不論是供養部曲僮客,抑或在市場進行交易,都可透過穀物布帛支付(如換作銅錢反而多一重工夫)。豪族之所以能支配大量勞動力,在於農奴必須仰賴豪族的供養,如果貨幣經濟有一定發展,農奴的生產能換做貨幣的話,這個關係就會瓦解,因為貨幣能帶來自由[3]--吃甚麼的自由,玩甚麼的自由,到哪裏去的自由,當其他國民的自由(移民是也)。

早於西漢,晁錯便發現貨幣「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飢寒之患」,導致屬下對上級失去忠誠,不願再接受其支配,「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漢書.食貨志上》)。西漢商業與貨幣經濟同興同盛,在後期更出現農民把田賣掉、棄農從商的現象。因為比起從商,耕田又窮又苦,就算生意幹不成,也可當個偷錢賊。要不是新朝王莽亂發貨幣,令貨幣經濟大受打擊,說不定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就不用等到宋朝了。

新朝王莽。(視覺中國)

豪族性質上與貨幣經濟背道而馳,它們不需依賴貨幣,對於貨幣想法落後、態度消極,連錢都不看重,更不要說甚麼發展自由經濟了。豪族當政與主宰經濟結構的結果,就是東漢的商業與貨幣經濟遠遠不及西漢。(換句話說,想在古代來個白手興家發達致富,必定要選西漢,別因為一樣都是姓劉的就隨便選東漢)東漢年間,由於貨幣流通量不足,有人便將五銖錢剪邊(剪輪錢)或鑿開內圈(綖環錢)使用,導致惡錢橫行、通貨膨脹[4],平民因手上錢幣貶值而陷入貧困--不是沒人發現這個問題,但問題是,東漢朝政不將貨幣當作一回事。按《後漢書.劉陶傳》,有人上書建議,朝廷應重新發行成色與面值相等的良幣(改鑄大錢),解決人民貧困問題。然而劉陶卻認為,人民可以一百年不用貨幣,但不可以挨半天餓,與其鑄錢,不如專注農業,解決飢寒問題。桓帝聽不出這番話有甚麼問題,便順着劉陶的思路不鑄錢。

不論是貨幣不足,抑或惡錢橫行,東漢朝廷都沒認真處理過,只是任由問題惡化,難怪董卓只憑一招「董卓五銖」,便令東漢的貨幣經濟一命嗚呼。

回歸自然經濟

銅錢信用破產,人們寧願以實物充當貨幣,比如東漢時已可當作「貨幣」使用的穀物與布帛。曹丕向吝嗇鬼曹洪借錢不成,他要求的金額是「絹百匹」;曹操執政時,也只能以實物繳納稅收,不像漢代稅制以錢繳納[5]。縱使曹操曾發令棄用董卓小錢,重投五銖錢的懷抱,嘗試重建貨幣經濟,但礙於銅錢始終不夠,加上三國戰亂頻仍,生產力與消費力隨着人口銳減而急劇衰退,商業與貨幣只有雙雙萎靡一途。就算來到相對穩定的魏明帝時代,百姓仍然以穀物布帛做交易[6],說明戰火帶來的經濟倒退,修復實在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說,別以為在SLG《三國志》發展商業,聽到銅錢鈴鈴作響,便以為三國時代跟我們一樣,習慣使用貨幣交易。你當時用的,其實都是很笨重的穀物與布帛,保證會感激信用卡的偉大。

結論:做狗狗

好了,看我一直在說東漢三國的經濟有多糟糕,以為我是來打擊你們嗎?哪裏哪裏,知道問題所在,才能找出解決方法。既然實物才有價值,那回到三國時,記得勤於生產實物就好,還應該學學食神,用水把穀物有多重增多重,將布料有多薄織多薄,自製穀物布帛的劣幣版(太賤了別向他人透露是我教曉你們)[6]。也可試試飼養馬牛、尋找好狗,馬跟牛何其重要,恐怕不用多費唇舌,耕田打仗都需要牠,當時地方官在史書留下政績,都離不開協助人民養牛養馬[7]。不過,狗狗又是何解呢?聽好,原來一隻好狗在東吳值數千匹布,幫牠加條漂漂的彩帶,更可叫價一萬元。比起一個賤民只值十六匹至六十匹布,說的是百倍以上的差距[8]……

「不幸穿越三國系列」來到最後一集,經過七千字的探討,才發覺回到三國的最佳方針,不是重生做人,而是重生做狗狗,同樣被販子抓住,價值卻是天與地的分別。還有,你能發覺嗎?東漢農奴囚於沒貨幣,現代港奴囚於樓價高企,兩套人生遊戲,時代背景不同,系統卻是同一種的爛,還想以人類身分玩多遍?免了,還是當狗狗最好。且看我以可愛外表、矯健身手,上演一場Three Kingdoms Survival。

[1]《三國志.董卓傳》注引《典略》:「臣前奉詔討於扶羅,將士飢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詣京師先誅閹豎以除民害,從台閣求乞資直。」

[2]全漢昇著,1991年,《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古自然經濟》,頁10。

[3]宋敘五:《重讀全師〈中古自然經濟〉敬作補充》,《邦計貨殖——中國經濟的結構與變遷》,2013年。

[4]滿田剛著,2006年,《三国志 正史と小説の狭間》,頁94。

[5]全漢昇著,1991年,《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古自然經濟》,頁61。

[6]《晉書.食貨志》:「至(魏)明帝世,錢廢殼用既久,人間巧偽漸多,競濕殼要利,作薄絹以為市,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

[7]《三國志.杜畿傳》:「漸課民畜牸牛草馬,下逮雞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農,家家豐實。」

[8]《三國志.孫皓傳》注《江表傳》:「一犬至直數千匹 ,御犬率具纓,直錢一萬。 」人口價見《三國志.王昶傳》注《任嘏別傳》。

撰文:KANA
前遊戲雜誌編輯,現職日語翻譯,著作《打爆真.三國歷史》現於港台各大書局及電子書店有售。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不幸回到三國我的人生突入地獄難度 貨幣及生產篇(三之三)」​】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