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藝術】1:87比例重現老香港情懷 不求賺錢只想興趣走下去

撰文:陳零
出版:更新:

一個在香港,一個長駐內地,一封電郵把二人拉在一起。驀然回首,一起走過 12 個年頭。緣分讓他們相知相遇,不過,這並不是一段愛情故事。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他們是微型藝術工作者,一位擅於模型結構,一位精於食物細節,分工天衣無縫。過去幾年間,兩位的巧手曾 100 % 還原和昌大押、滿漢全席、摩星嶺木屋區,還有即將登場的荔園。

Tony 擅於模型結構,Maggie 精於食物細節,分工天衣無縫。(作者提供)

You've got mail

兩人開始涉足微型藝術,都源自對父母的惦念。

陳慧姬(Maggie)小時候,爸爸總愛帶着她、哥哥和媽媽到處吃東西,讓她有快樂的童年。「爸爸離開後,就是想念他,有天上網看,原來流行用黏土做『迷你』食物模型,就想不如試做出來。」她第一件展覽作品是夜茶店:「自己鍾情做點心,因為爸爸以前常帶我們去尖沙咀一家酒樓吃點心,那茶樓是有阿姐推車那種。」

後來,她還加入香港微型藝術會當義務秘書。2007 年,香港微型藝術會籌辦展覽,她在網上看到黎熾明(Tony)的微縮模型,識英雄重英雄,不怕冒昧就給他傳了電郵,邀請他參展。

Tony是建築模型師,約30年前入行,因為長駐內地,負責項目管理,少有落手落腳製作模型。「放工後,有時手癢癢的,就試做微型製作。」他收到Maggie的邀請,爽快答應,展覽主題是灣仔社區建築物,他於是就製作了1:50 的「和昌大押」模型。「因為跟媽媽以前是住灣仔,說起灣仔最有歷史的建築物,就想起和昌大押,應該有過百年歷史。」他當時有跑到現場拍照、蒐集資料,看過模型那種細節和逼真,就無法不佩服他的一雙巧手。

穿越時空的魔法

這種微型製作不是一種簡單的嗜好,要有天分和手藝,更要耐心和熱誠。一個作品製作平均需時 3 個月,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花在資料蒐集,因為作品多半已不存在,照片亦不多;要立體地呈現,還要做對比例,就得靠幻想力。

開始了製作,手就不想停,往往就是那三個月不眠不休地做。這年,Tony 的身體也明顯轉差,但總是樂此不彼的一個一個模型做,而且愈做愈大型。

他說是因為看到不少老人家,在兒孫陪同下來看展覽:「有些是三代同堂,有的推輪椅、扶拐杖,也專誠來看;看着這些場面,自己很感動,也覺得選擇這條路是正確的。」

Tony常說自己年紀愈來愈大,就是對香港有情:「從前的事物逐漸消失了,覺得可惜,所以希望那些留在腦海的印象,都能拿出來,再做出來。」Maggie說微型製作不會賺大錢:「但這是一個興趣讓自己可以一直走下去,覺得很有意思。」

多年來,二人以香港情懷為主題,先後製作了滿漢全席、鹿鳴宴、大坑火龍、摩星嶺木屋區、香港老店系列(髮廊、冰室及涼茶舖)等。那當中的鉅細無遺,讓你覺得 Tony和Maggie的合作,實在天衣無縫。

他做的髮廊,有令人驚嘆的發黃水漬牆腳、理髮椅斑駁的鏽跡、鄧麗君封面的娛樂雜誌,還有在播放小露寶卡通的電視機;她製作的出爐麵包、香濃咖啡、新鮮蛋撻、餐肉雞蛋通粉,幾可亂真。

和昌大押的細節和逼真度,就是讓人佩服。(作者提供)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2018年一整年,Tony和Maggie製作了六件大型作品,重塑1980年代香港聖誕景況,場景包括聖誕中環、旋轉餐廳、遊樂場、舊式戲院、公屋及街景,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展出;其中的香港街景更邀請了35位學生一起參與製作。

「80年代是我們的童年,很想讓大家回到那個年代,看看香港的聖誕。譬如,中環那組模型,可以看到從前的滙豐銀行大廈,以前還有皇后碼頭,天星碼頭是這樣的,看看當年繁榮的一面。」Tony坦言,這個展覽選材最具挑戰性,一邊做一邊改。「第一件作品就想做旋轉餐廳,因為食聖誕大餐是我們那年代夢寐以求的事,始終我在屋邨長大,爸爸媽媽甚少帶我們去食大餐。」負責食物製作的Maggie笑謂,氣氛屬於當年,但食品選了今天的,「80 年代的自助餐,甜品都是忌廉蛋糕、啫喱糖,看起來沒有那麼吸引。」

另一作品「舊戲院」就盡顯Maggie微型食物的功架,那些戲院門前的魷魚車仔、牛雜車仔、煎釀三寶、臭豆腐、魚蛋,還有炒栗子、番薯、糖蔥餅、飛機欖等等,實在「好香港」。「大家都說見到隻魷魚,就已經聞到陣味。」

別具意義是邀請35位學生參與製作的「香港街景」,「那是把香港當時的特色放進模型,包括唐樓、電車、教堂,電車會經過街市檔口、戲院等,其中數十間的地舖,就邀請學生幫手。」Tony 提到,模型比例是1:87,但學生平時只學製作1:18,「學生好落力,這樣細小實在很難處理,但即使是一個牛肉豬肉檔,他們連肉也做出了出來。」聽來,都讓人感動。

+1

作品在2018年聖誕節,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展出一個月:「很有點感觸,在自己人生做過這樣一件事,也讓很多香港人看過;將來老了回頭看,都算為香港做了一點事情,不枉此生。」Maggie說完成作品當日,只想馬上跑去睡,因為實在是累。

Tony就希望可以繼續一個一個的做:「香港還有很多題材,尤其那些沒有被保留的,例如虎豹別墅、荔園之類。」

二人正在埋首還原荔園 。(受訪者提供)

他還透露,二人正在製作荔園,「製作荔園是很多年的夢想,因為始終是我們童年的遊樂場,給我很深刻的印象。」他提到,荔園這個作品主要做機動遊戲,約有10個,包括過山車、摩天輪、八爪魚和咖啡杯等等,全都做到能動的,而動物園方面,則會做大象天奴,頭能動,鼻子可伸上伸落。

他的心願,是從前他到過的地方,都希望盡量找資料:「把消失的都再重現。」

撰文:陳零

曾任《香港經濟日報》記者,現為新媒體《一點》作者。
《一點》以中英文記錄香港人的故事,有你多一點。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