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東張西望專訪劉小慧用蛋黃油醫濕疹 小肥波:造神定害人

撰文:熱評
出版:更新:

文:小肥波
近日蛋黃油成為香港保健界的新寵兒,全因前歌星劉小慧在個人 Facebook 直播炒蛋黃油過程,以及帶同濕疹患者作為成功例子解說其好處。昨晚 (5月20日) )大台(即無線電視台)《東張西望》更花了十分鐘以上廣播時間進行專訪,將這種民間療法發揚光大。

無綫電視節目《東張西望》昨晚(20日)播出前歌手劉小慧的專訪,並以中醫角度分析她近日公開之療法「蛋黃油醫濕疹」的可行性。(無綫電視節目《東張西望》影片截圖)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節目當然有邀請中醫師與營養師解說是否有用,並指部份敏感人士與孕婦不適合大量使用,劉小慧本人亦戴頭盔指使用時要咨詢中醫師云云。

那為甚麼要造神?尤其劉小慧並非真正中醫,根據她在節目的說法,她近年對中醫有興趣,於是請老中醫教她一些相關知識,而她在自己的 Facebook 帖上又指蛋黃油無藥性、無化學物質,到底知道自己在說甚麼嗎?

前歌手劉小慧早前(5月6日)在社交網分享以蛋黃油紓緩濕疹的療法,並稱蛋黃油「無藥性、無化學物質」。(Facebook「劉小慧 winnie lau」截圖)

首先請劉小姐告訴我:蛋黃油沒藥性又怎能醫濕疹?

第二,所有物質都有化學成份,包括你呼吸的空氣,就有 78% 的氮、 21% 氧與約 1% 其他稀有氣體,又或你喝的水其實是由兩個氫分子與一個氧分子組成的,地球上絕對沒有一樣東西是「無化學物質」,如果你找到的話,大概可以拿諾貝爾獎了。

更何況早有人分析過蛋黃油成份,除了維他命 A 、 E ,以及卵磷脂外, 亦含大量鋅(每 100 克有 2.3 毫克鋅),而鋅這種「化學物質」本身已被證明可幫助傷口癒合 [1] ,甚至修補免疫系統功能。

至於蛋黃脂肪酸成份主要有油酸 (oleic acid) 、棕櫚酸 (palmitic acid) 與亞油酸 (亞油酸) ,這些成份無可否認都有初步研究指有抗菌或抗氧化效用(不等於我同意多吃抗氧化物對身體健康有幫助),亦可在其他食物中找到,不必勞師動眾。蛋黃油的脂肪酸成份更與人奶成份幾乎一樣 [2] ,而油脂對保濕舒緩濕疹好重要,那是否用人奶就能醫好濕疹?我想大家心裡已有答案。

再者,油脂本身很易氧化,透過酸敗 (Rancidification) 過程,油脂會被不斷氧化產生醛類、酮類及有機酸等,亦會形成油膱味,雖然現時未有研究指會對人體有害,但當中的維他命則會被破壞,營養大幅降低。

說遠少少,過去有研究指攝取較高量卵磷脂,甚至會令人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達 2.54 倍 [3] ,因為卵磷脂除了會被合成為膽鹼外,亦會被腸道微生物變成三甲胺 (Trimethylamine, TMA) ,當 TMA 被肝臟吸收時,則會變成氧化三甲胺 (trimethlamine-N-oxide, TMAO) 這種已知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化合物 [4] 。當然皮膚吸收,與直接食用是兩回事,但我想說的是,請衡量所有因素才決定是否浪費時間與心機做蛋黃油這個偏方。

據友好博客註冊中醫師傑醫師所說,蛋黃油醫濕疹在中醫角度是有根據的,亦可醫部份瘡及痕癢問題,但究竟炒的火候要怎樣、蛋黃份量用多少,很多醫師都未必掌握到。而且過程煩繁,雖不反對使用,亦不會建議患者使用,寧可建議用紫雲膏或其他外洗方法,更為方便。

在我看來更有一個問題:炒蛋黃油油煙極大,油煙亦已被證明會增加患肺癌風險[5] [6] ,養好了皮膚卻輸了個肺,值得嗎?

類似嚴浩這種無專業資格的人正正因為傳媒炒作,才被捧為「養生達人」,害了多少癌症病人延誤治療?甚麼布緯食療、果汁排毒療法都已被證明是毫無根據(詳看新書《養生大謬誤》),然而坊間仍不斷以「一試無妨」、「買個希望」的心態去試這些流傳的偏方。不要忘記,所謂成功案例有機會只是有心人創作出來。

科普作家小肥波質疑劉小慧以蛋黃油醫濕疹的說法,指該療法雖在中醫角度上有根據,但實際操作如炒的火候、蛋黃份量多少等,非一般人能準確掌握。(無綫電視節目《東張西望》影片截圖)

再舉多個例子,年前謝安琪小姐的反流感疫苗聲帶,當中有極多無根據的說法,引起家長恐慌,最後更要衛生署出面澄清說法錯誤,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亦公開呼籲「天王高抬貴手」。

你可以有個人信仰、理念,但在醫學問題上,還是交給專業的正規醫生(不論中或西醫),正如何栢良所說:「娛樂歸娛樂、醫學歸醫學,讓我們醫生做回看病的事」。懇請各位名人不要再開心分享,好心做壞事你聽過未?

參考:

1. Lin, P.H., Sermersheim, M., Li, H. & et al. (2018). Zinc in Wound Healing Modulation. Nutrients 2018 Jan; 10(1): 16. doi: 10.3390/nu10010016

2. Koletzko, B., Mrotzek, M. & Bremer, H.J. (1988).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mature human milk in German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ume 47, Issue 6, June 1988, Pages 954–959. doi: 10.1093/ajcn/47.6.954

3. Tang, W.H., Wang, Z., Levison, B.S., Koeth, R.A. & et al. (2013). Intestinal microbial metabolism of phosphatidylcholin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N Engl J Med 2013 Apr 25;368(17):1575-84. doi: 10.1056/NEJMoa1109400

4. Zheng, Y., Li, Y., Rimm, E.B. & et al. (2016). Dietary phosphatidylcholine and risk of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US women and men. Am J Clin Nutr. 2016 Jul;104(1):173-80. doi: 10.3945/ajcn.116.131771

5. Seow, A., Poh, W.T., Teh, M. & et al. (2000). Fumes from meat cooking and lung cancer risk in Chinese women.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0 Nov;9(11):1215-21.

6. Kim, C., Gao, Y.T., Xiang, Y.B. & et al. (2015). Home kitchen ventilation, cooking fuels, and lung cancer risk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never smoking women in Shanghai, China. Int J Cancer 2015 Feb 15; 136(3): 632–638. doi: 10.1002/ijc.29020

作者簡介:

販賣腦汁維生的蛋散,最愛吃喝玩樂,望有錢從天而降,全人類不須工作。

作者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iufeiball

(文章原刊於立場新聞)

(文章標題由《香港01》編輯所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