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開始做父母】繁忙父母「機械式親子」?一起吃飯建親密關係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許多香港父母都要上班,工作回家已經累透,想要與子女親近亦沒時間。從事兒童工作超過30年的何楊琪梅在《從心開始做父母——教養孩子不可不答的12道問題》中分享想法,指親子時間對兩代之間的關係十分重要,就算真的太忙,也要抽時間與子女共處,切忌變成「機械式親子」。
何楊琪梅指出,家庭的親密度,是要從小做起的。孩子要從小就有一家人「在一起」(togetherness)的關係,而最容易做的就是一起吃飯了,最好是孩子一開始食固體食物的時候就坐在一起吃,在一種家庭的氛圍中吃飯。她指如果真的忙到不能定時一起享受膳食,那就要好好想一想,改變和減慢生活的節奏。

親子時間十分重要,因為與孩子建立了關係,才可以影響他們的成長和價值觀。(GettyImages/視覺中國)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從心開始做父母——教養孩子不可不答的12道問題》中,由何楊琪梅撰寫的〈親子時光不停留〉內容節錄:

親子時間有什麼目的呢?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建立彼此的關係。孩子是你非常願意認識的一個對象,通過在一起的時間,溝通和聆聽,你才有機會了解他。他是什麼個性,有什麼長處短處,在什麼情況下有什麼反應......了解這些才能幫助和影響他發展和成長,建立他的品格和價值觀,提升他的自信心,甚至可以紓緩他的壓力。親子時間更可以讓我們不斷地表達對孩子的愛,而這愛的表達和愛的聯繋對孩子的重要性,不少於營養食物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

但很可悲,現在許多父母工作非常忙碌,需要特別騰出一些時間來做上述「機械式親子」。網上調查,在美國親子之間的優質時間(quality time)每日只有 34 分鐘,香港可能更少。我認識一個朋友,有一段時間工作實在太忙,一個月也沒有見到孩子,不是因為出差,而是因為放工回家,孩子已經睡了,而孩子醒來,他已經上班去了。香港普通的家庭,忙搵食、忙家務、忙孩子學業,父母已辛苦疲累到一個地步,不要說優質時間,很多時候只是希望孩子不要再煩他們,於是貪圖方便就塞一部 iPad 或手機給孩子,或用電視當保姆,實在很可惜和遺憾。趕功課也是一個大挑戰,每天幫忙孩子完成作業,預備默書、測驗,準時上床睡覺,就已經是一大成就了!

但是否就沒辦法呢?我們可以怎樣做呢?第一就是要知道,親子時間不是依靠一些特別的時刻,它是完全可以善用現有的時間和資源去建立和提升。

如果家庭本身已經很繁忙,就可以利用現有的時間,例如晚飯時間與子女建立關係。(GettyImages/視覺中國)

最簡單就是吃飯了。我常跟人說,一起吃飯是非常重要的,無論你有多忙,都應該有時間和家人一起吃飯。如果真的忙到不能定時一起享受膳食,那就要好好想一想,改變和減慢生活的節奏。吃飯是建立家庭氣氛一個很重要的時段,也是最方便的方法。有些家庭覺得父母放工晚了,不如讓傭人或祖父母先餵孩子吃,父母回家可以自己吃飯,我是比較不贊成的。

家庭的親密度,是要從小做起的。孩子要從小就有一家人「在一起」(togetherness)的關係,而最容易做的就是一起吃飯了,最好是孩子一開始食固體食物的時候就坐在一起吃,在一種家庭的氛圍中吃飯。「一起吃飯的家庭都能待在一起」(A family that eats together stays together) 這句話很真確的。吃飯時間什麼都可以談:生活的點滴、趣味的事情、心中的想法、嚴肅的問題、國家大事等,就是不要談功課,更不是訓話時間。大家講講自己這一天發生的事,隨意問問題和討論,有真誠坦白正面的溝通和聆聽。從小開始這樣做,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他就不會關閉心門。如果一直沒有平日溝通的習慣,在吃飯時,你問問青年人今天發生什麼事情,你猜他會不會開口呢?

家長應該善用日常時間,陪伴子女。(GettyImages/視覺中國)

日常的時間,包括接送孩子去學校,送他去興趣班,陪他做功課,一起做家務等,都可以增進感情。感恩有些家長因為工作沒有時間陪兒女,於是決定犧牲睡眠時間,每天早起帶他們上學,以便可更多相處和了解。但有些父母沒有這個意識,只看重親子班的時段,來回親子班的路上都不「親子」,與孩子沒有交流,給他看手機就算,這實在太浪費了。和我們那一代不同,我們小時候多半是媽媽做家務,孩子們都被派分擔工作,媽媽會教我們煮飯、洗衫、針織,傳承技藝。現在很多家務都是靠外傭和鐘點做家務,雖然輕鬆,但孩子生活技能就很薄弱,如果有機會將孩子融入一起做些家務,也是相當好的親子方式,一舉多得。我有一次在餐廳吃西餐,鄰座也坐了一家人,其中有一個六至七歲的小男孩不懂得使用刀叉,於是就詢問他身旁的爸爸。他爸爸教了兩下就不耐煩地說:「我回家上網找條片給你看。」我大吃一驚!這是親子的好機會啊,爸爸卻不能好好把握。等孩子長大一點,他就不會再問父母了。

親子時間是為了讓你們彼此瞭解,也有機會向彼此表達對對方的愛和關懷。一起閱讀,一起講故事、一起唱歌,一起玩耍,一起收拾,一起發呆,甚至一起睡午覺,所有這些都可以融入在你的親子時間。大家也不用把孩子的時間表安排的密密麻麻,要讓他有一些自由的空間,有機會享受彼此互動或單獨的時光。締造共同的經歷和回憶,也能成為有效的親子催化劑,譬如去旅行、露營、做義工、慶祝生日、建立家庭傳統等,也是有它們的價值和作用。有時候,與其他家庭一起互動或集體親子,也會帶出不一樣的效果。透過大家的互相交流,互相支持,可讓你建立一個更開放、外向和包容的親子關係。

智能手機雖然方便,卻是親子時間的殺手。(GettyImages/視覺中國)

親子時間有一個最大的殺手,就是電子產品。無論是孩子甚至父母都是一樣。有父母陪伴孩子時其實是人在心不在,孩子在說話,大人在玩手機。我勸告大家和孩子一起的時候,把手機放在一邊。吃飯的時候,電視就關掉。因為你需要給孩子 100% 的聆聽和專注,才能建立一個真實的聯結(connection)。否則,你和孩子只是表面上在一起,並沒有建立關係,你真正的關係在手機上。所以,其實不是我們要做什麼事情,親子時間的內容沒有那麼重要,而是你以怎樣的態度,是否百分百的投入在與孩子的互動當中。如果我們不注意,到孩子大了,他們也會機不離手,沒有興趣與你交流,也不會尊重或珍惜大家的相處。

書名:《從心開始做父母——教養孩子不可不答的12道問題》,作者:姚黎丹雯、楊郭玉珍、何楊琪梅、徐邱佩鳳。(紅出版提供)

作者:

姚黎丹雯 (TANNY LAI)

小學助理校長。從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資深的親子和家庭教育工作者。二十多年來在學校舉辦家長教育課程,見證千萬家庭的成長,是香港「家庭第一協會」顧問。

楊郭玉珍(JENNY YEUNG)

生命教練、志願者、大學講師,楊三角新生代學習聯盟會長,曾任教香港大學及美國三藩市州立大學。近年與丈夫一起服務企業家及其兒女,幫助他們在事業有成之餘也有幸福家庭。

何楊琪梅(ANGELA HO)

從事兒童工作超過三十年,專注兒童教導和家庭關懷。對美加及香港各地家庭的需要和挑戰都有適切的了解並關注,常與媽媽們交流心得,輔導同行,近年更有機會訓練幼童導師。

徐邱佩鳳(DR. CARMEN TSUI)

透過講學、教練和寫作,助人擁有自由、暢快、豐盛而和諧的人生;先後創辦了丰樂創培中心(fili.ws)和全球華人教練學院(gcci.coach),積極培訓講華語的教練。

出版社:紅出版(青森文化)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