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Van集體回憶】全港唯一手寫小巴牌師傅:我唔做就冇

撰文:文皓心
出版:更新:

小巴「水牌」近年成為特色擺設、甚至是細細個鎖匙扣,這股風潮全因港僅餘手寫小巴膠牌師傅麥錦生帶起。
麥錦生寫小巴水牌30多年,從以前為師傅寫牌、到自己開舖,見證過紅Van最風光時刻,也見證着紅Van正漸漸走向歷史盡頭。麥錦生表示,自己對沒落的紅Van有種使命感。

訪問期間,台灣遊客上門為同事訂製「銅鑼灣」路線牌,麥師傅即隨手拿起一個有「台灣」字樣膠牌合照,原來早前台灣設計師曾國榕,曾上門訂製膠牌。(周詠雯攝)

麥錦生第一份工是在鞋舖做雜工,自12歲開始,在店裏傳遞、收拾鞋履。直至三年後,鞋舖因大廈拆卸而結業,麥錦生才轉工。他表示,鞋舖工作常要跪着替客人穿鞋,家人不喜歡,勸他轉行、學門手藝。他7、8歲時同屋主曾在膠招牌行業打滾,曾到工場玩耍、知道製作膠招牌原理,因此入行,一做40年。

17歲的麥錦生。(受訪者提供圖片)

一手好字自小鍛煉

初入行的麥錦生當然不敢、也未有機會親手寫廣告招牌,而是當跑腿,「當時冇電腦,所有字都係寫出嚟。嗰時要去搵寫字先生寫,而寫字先生好忙,唔係淨係幫我哋寫,油漆師父、做外牆、做字都要寫,所以要等好耐,好似睇醫生咁。有時會阻住啲工程」。

由於小時候在學校學寫毛筆字,一直深感興趣,入行後他自發練字,既要上班、又要上夜校,放學回家則拿出毛筆勤寫,「初頭寫梗係唔得,寫到鬼五馬六,寫到17、18歲,覺得可以做啲唔重要嘅嘢,例如門牌,因為門牌唔會要求好高。後來再大膽啲就寫公司水條」。

他表示,當時其中一個老闆專幫公司寫字,間中會幫地產公司寫賣樓廣告,需要寫一個如一層樓高的大字,麥錦生就在老闆畫字框後負責為字填色,從中亦偷師學寫字。寫了數十年,麥師傅字體為人熟悉,成為香港的標記,但他謙稱:「見得吓人,靚就講唔上。」

麥師傅即席揮毫,落筆精準,預留足夠空間寫字。(周詠雯攝)

經營招牌生意四十多年,麥錦生對招牌上的字體相當熟悉,隨手一指店舖對面街,他竟也能一一細數哪個招牌用上了電腦字,更可以認出非電腦字是出自哪個寫字師傅手筆。

為《半斤八兩》做招牌「開天殺價」

問到最深刻的工作,麥錦生未有提及小巴牌,反而指為電影《半斤八兩》所做小舞廳招牌。他憶述,當時有人到店裏自稱「我係嘉禾製作廠嘅,想做個燈箱」,當時17歲的他少不更事,有見是著名電影廠便「獅子開大口」,成本只是200元,開價1,200元成交,他笑指老闆事後亦驚訝稱「嘩!乜你收咁貴」。

麥師傅手上的「九龍仔」膠牌已有30多年歷史。(周詠雯攝)

「平民價」為吳業坤寫字

不過,到自己開店,他便明碼實價,即使是藝人吳業坤為演唱會宣傳海報找麥師傅製作小巴膠牌,他亦只收「平民價」。麥錦生指對方帶了兩個助手來訂牌,並沒有講明是為了演唱會之用,他笑言「我(最初)唔知佢係邊個嚟㗎,(訂牌)『友情價』百幾蚊、幾百蚊係咪玩㗎,咁貴嘅?原來係演唱會嚟嘅,佢出咗張海報我先知係佢」。其後吳業坤寄回海報,並在海報上手寫:「Dear 麥生 Thank you 手字好靚」,麥師傳亦將海報掛在店舖當眼位置,客人甫進店便會看到「坤哥」手寫字迹。

難捨紅Van 「係我嘅全部」

現在多人買小巴膠牌是為了紀念,憶起以往滿街小巴均掛着這樣的一塊水牌,為下一代留住老香港的印記。麥錦生回想最風光的時期,是在1984至1986這兩年間,當時政府規定小巴由「熱狗」全改為冷氣小巴,4,000多架小巴要轉車款。新車出廠後,小巴需要麥師傅幫忙下設管、燈箱等才能營業,所以「出咗車第一站就係嚟呢度」。麥師傅說最墟冚的一次是舖外整條街停滿了等待加設備的小巴。

麥錦生以前舖位為地下連一樓,圖為1987年的地下舖面。(受訪者提供圖片)

替紅Van沒落抱不平


紅Van風光不再,麥錦生直指政府不公平。1969年政府曾承諾白牌車只要補錢便有車牌可合法經營,而當年只有少量禁區,紅色小巴的自由度很高。不過現在禁區愈來愈多,加上政府開放紅色小巴可換牌做綠色專線小巴,紅色小巴數量不斷減少。麥錦生亦講及以前舖位為地下連一樓,店內有7、8個夥計。不過行業萎縮,現只剩下麥錦生夫婦兩人。

對於紅Van,麥師傅指「係我嘅全部」,「幫我創業,守到而家亦都有個價值。由1982年參與紅Van嘅工作,到而家淨返我一個,我覺得有個使命感,我唔做就冇」。因此他近年密密接受慈善機構各種文化活動的邀請,例如去年應邀為長春社辦「紅van膠牌口述歷史工作坊」,本月底也透過救世軍跟中學生分享寫毛筆字心得,「希望教完年輕人,啟發到一百個有一個對呢啲(毛筆)有興趣,都可以傳承到少少,因為而家唔好話毛筆字,就算係用原子筆寫字都少」。

做紅色小巴生意,難不免要與江湖人物打交道,麥錦生輕輕帶過交集,但又不諱言小巴行業的內幕,更提及為免得罪兩方人士,所以另設公司專接政府救護車、警車工作。於夾縫間努力生存去養大子女投身社會,麥錦生的故事體現了香港人的拚搏辛勤及靈活變通,這份精神跟小巴水牌一樣,值得流傳下去。

店內有大批在街上難見的水牌,尤其是左下角的8.5元花碼牌,麥師傅指是非賣品,是第一批絲印製成品。(周詠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