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窮家女執到「金蠶」獲等同百萬元收購 父拒絕仲咁做獲激讚

撰文:田中貴
出版:更新:

文物價值連城,一轉手隨時賺到盆滿缽滿!但在80年代,陝西1名出身自貧苦家庭的女童在河中撈到1件金蠶狀物件,消息很快就在村內傳開,從事古玩生意商人看到驚呆,初步相信是古代稀世文物,甚至有人願意出價2萬人民幣收購,該金額等同今時今日過百萬元巨款,足夠令全家脫窮。但窮爸爸認為物件可能是國家文物,自己發這筆橫財有失大義,決定謝絕高價收購建議,並向親戚借路費,親自送給博物館鑑定,終證實是漢朝「鎏金銅蠶」,博物館為了多謝人父的捐獻,給予他回家路費和100人民幣獎金,這段無私奉獻故事成為一時佳話,近日再度被提起,同樣受到網民激讚。

譚家保留當年的淘金工具。(網上圖片)

事件發生在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譚家灣村,生於1937年的譚福全年輕時曾到過漢陰縣楊家壩農場打工,而且做過文書和會計,至1963年返回譚家灣村和女子付遠香結婚,長期從事蠶桑養殖和種植庄稼,得閒時會帶同子女在河邊淘金幫補家用,1年淘金4個月,能賺取3,000至4,000人民幣(約3,330至4,440港元)的收入。

1984年1月9日,譚福全如常和子女在村內河邊淘金,挖了2米多深,其間二女兒譚可春在在沙坑內意外找到一件金蠶狀物件,便交給父親查看,頓時覺得是罕見的黃金。一家人非常開心,專門做了1個木盒,並用紅布包裹小心收藏。

付遠香展示當年裝住鎏金銅蠶的木盒。(網上圖片)

消息傳出後,村民過來圍觀詢問到底是否真金,鄉村教師譚國儉更寫了一篇新聞稿,投稿至石泉縣廣播電台,因而引來外界注意,從事古玩生意商人初步相信是稀世文物。消息一傳十、十1傳百,縣領導聞訊到場查看,承諾聯絡省級專家鑒定是否文物,譚福全二話不說,當場表示如果金蠶是文物,就會無條件捐給國家,部份人瘋狂出價表示有意購買,最高達到2萬人民幣,等同今時今日過百萬元巨款,足以令舉家脫貧。

譚可春(右)不時受訪交代當年譚家發掘捐獻文物的經過。(網上圖片)

譚福全見事件鬧大,但仍然抵擋巨款誘惑,反而向親戚借了50人民幣(約55港元)作為路費,帶同金蠶前往陜西歷史博物館。專家鑑定後發現金蠶長5.6厘米,高1.8厘米,首尾9個腹節,呈昂首吐絲形態,體態逼真,相信是漢代「鎏金銅蠶」,相傳張騫當年出使西域13年歸漢,漢武帝特准他返回陝西家鄉探親,張騫見到蠶桑生產興盛,將所見所聞上報給漢武帝,漢武帝龍顏大悅,張騫趁機提出獎勵興桑養蠶同鄉,漢武帝隨即下令鑄造「鎏金銅蠶」獎勵給養蠶紡織戶。

專家研究安康市的地理位置,相信當地當年可能是長安絲綢的重要來源之一,隨住絲綢之路的開闢,祖先將安康市蠶絲、絲綢及桑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鎏金銅蠶」印證這段歷史。

鎏金銅蠶具有重大歷意義。(網上圖片)

據說,博物館為了答謝譚福全免費捐贈珍貴文物,給予回家路費和100人民幣獎金,雖然「鎏金銅蠶」沒有為譚福全帶來巨額財富,但其無私奉獻故事成為人所共知的佳話。

到了2000年譚福全病逝,譚可春和母親不時受訪交代當年譚家發掘捐獻文物的經過,而且保留當年裝住鎏金銅蠶的木盒和淘金工具。

「絲路遺風暨寶貝回家文物精品展」2018年6月在博物館開幕,陝西歷史博物館原館長在開幕式上為譚福全的另一名女兒譚可菊頒發「陝西歷史博物館榮譽館員」證書,表達對譚家捐獻文物的敬意,隨住國家提出「一帶一路」,譚可菊成立「石泉縣福泉春菊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吸引遊客了解石泉縣蠶桑產業。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