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騙局】曾跟你揮霍青春的「最佳損友」 最後又留低幾多個?

撰文:許芷婷
出版:更新:

曾經有朋友跟我說,隨着人漸漸長大,朋友就是一個「減數遊戲」。

(《閨蜜》劇照)

那時我正讀大學,住宿舍,每天都是一班人鬧哄哄的,完全不同意她的說法。或許那時有揮霍不盡的時間和青春,沒有壓力,沒有包袱,一班人爬在屋頂,通宵達旦喝喝啤酒,說那些不知道原來不會到達的未來。可是,時間過得飛快,啤酒喝盡了,霎眼我就從屋頂上滾了下來,被工作和責任佂服。才發現,朋友要「精挑細選」來維繫,因為時間太少,浪費不起。

多不願意還是會被逼玩,倒不如說說「減數遊戲」的「貼士」,確保留下來的都是「精選」:

溝通也要重質不重量

(《七月與安生》劇照)

朋友,誰人不知要重質不重量。但這兒說的是,溝通與相處的時間,不求次數,而是「質地」。你回想起上次跟好友面對面談心,是什麼時候嗎?

記得初中時,Facebook還不流行,電話網絡供應商要「同台」發短訊才免費,有事沒事都愛打電話給對方,那時通訊沒現在發達,感覺卻很親密。直到網絡開始流行,那時老師最愛的討論題目是「網絡會否把人的距離拉遠?」我信誓旦旦回答運用得宜就可以了,可是現在回想起來,竟然想不通了。

網絡方便,朋友的資訊就在彈指之間,聯系確是多了,卻沒有深度。而且,隨着在社交媒體上,朋友越加越多,當然不會把私密的東西分享,頂多是說些無聊話,難以交心。感覺就如派對酒盡人散後那種空虛,有不少朋友也偷偷做過測試,就是把Facebook的個人資料調校成只有自己看見,發現記得自己生日的沒有幾個。或許,要做遊戲的贏家,社交網絡可能會幫倒忙,真正有深度和質素的相處還是約出來見面,「老土」而平實。

如何選擇朋友:不要浪費時間應酬,放開「最佳損友」

(《七月與安生》劇照)

要是把朋友分為幾個等級,猶如金字塔一般,最差的排在底部,最好的放到頂層,時間就由最上的開始分配,最低那些掉棄也沒所謂。未免太不解人情,也像把友誼污染了一樣。

還記得以前當空姐,初初入行,一到異地總是會跟着其他同事,有時聊得來就變成知己好友,但更多時間,是不如自己一個更自在。應酬在某些工作或許是需要的,但也別浪費太多時間。至於壞朋友,我反而想說說聽陳奕迅的《最佳損友》,唱得很浪漫,也很真。有些朋友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或許友誼也如愛情一般,有些可走到永遠,有些只可陪你一程。但這不代表那段友誼不存在過,只是人人漸漸長大,便往不同方向跑了。可是,不忍別離也得忍痛「分手」,因為當他或她只能給你負面影響,你也只好把昔日友誼放進心裏,只可「待葡萄成熟透」,「timing」不對,不如將僅有的精神和時間,放到對的人身上。

面對「值得」的人,我們仍願意花5天時間在一起嗎?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劇照)

篩選過後,剩下的人都值得我們花時間的,便要好好對待。當你不是在空閒時找朋友「攝時間」,而時找時間跟他們相處,便會更珍惜相處的時光。

記得在畢業前夕,我們猶如早知「責任」、「目標」和「工作」這洪流會把我們捲走,我們沒有寫下「友誼永固」,卻約定每年都要一起去旅行,無論如何都要擠出五天黏在一起。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很難「夾」時間,但一年中只找五天,有心又怎會難?要維繫剩下來精挑細選的友誼,不能只說不做,也不能只倚賴網絡,一定要付出心思和時間。

要維繫剩下來精挑細選的友誼,不能只說不做,也不能只倚賴網絡,一定要付出心思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