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困難症】想太多有反效果:做了決定勿回頭!

撰文:許芷婷
出版:更新:

要是不是跟「死黨」約會,總會出現這樣的對答。
「想吃甚麼?」
「無所謂,你選吧!」
這樣「糾纏」,頂多浪費時間,和最後到一間大家都沒有興趣的餐廳,但要是人生大事我們都是猶豫不決,把主導權拱手相讓,那可不行。

(《Shopaholic》劇照)

患「選擇困難症」:不想承擔後果

(《交響情人夢》劇照)

要「對症下藥」,要先了解為何我們都會害怕選擇。就以以上那每天都會發生的對話為例,那絕對是「口不對心」,因為每人都會有喜惡,只是我們害怕自己的選擇對方不喜歡,便不想做決定。逃避決定其實即是逃避責任和沒自信的表現。因此我們都「避得就避」,小至午飯吃甚麼,大至選擇伴侶、投考哪一份工作、發展某一項專業等等。就算好不容易作了決定,我們還是會坐立不安。

筆者的「選擇困難症」也十分嚴重,每每遇到「選擇題」,我都喜歡拖到最後一刻才回答,有時甚至是等到選擇減少,最後便把剩下的稱為「天意」,彷彿最後結果是好是壞都不是我的責任。猶記得去年一邊當空姐,一邊兼職讀書,終於畢業了,卻猶豫不決,是否真的要放棄這自由自在,卻沒有自己的工作,去追一個人人都認為艱辛的夢呢?於是我一直給自己籍口,不停的去旅行讓自己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最後卻因為受傷,短期內不能穿高跟鞋而辭職了。每當我想要回望,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痛楚都會提醒我:這是唯一的出路。但沒有「痛楚」,我們就不能走得義無反顧嗎?

(《500Days of Summer》劇照)

這放於感情上也一樣。有位朋友與男友糾纏多年,離離合合,到最後男友忽然又失蹤了,友人問她:那分手了沒有,她感覺那答案也跟他一樣失蹤了,最後那朋友一言驚醒夢中人:「其實你可以選擇啊。」當晚她就分手了,原來選擇不是負擔,也不必恐懼,而是出口。

延伸閱讀:【你不是真正的快樂】2018目標:不儲錢不「上位」,只求快樂?

決戰「選擇困難症」:靠「比較法」、「分析優劣法」、最重要是「guts」

(《解憂雜貨店》劇照)

要作出「明智」決定,首先是不要逃避它,但只讓不同選擇在腦內打圈也不見得能解決問題。因此在比較不同的選擇時,我們可從以下的方向思考。

曾就讀哈佛商學院的美國作者Suzy Welch就發明了「10/10/10思考法」,即是我們把問題放到三個不同的時間:10分鐘後我們感覺如何?10個月後感覺如何?10年後又會如何?這樣我們退出現狀,以另一角度看問題,眼光放遠,不單讓我們認清目標,或許也讓我們意識到現在的問題未如我們想像中嚴重。

美國哲學系教授Ruth Chang也提議當我們面對難以抉擇的問題時,最簡單的方法其實是把選擇的長處短處列出來。這樣我們便會知道,或許這些選擇沒有對錯,只是我們有不同的需要。光想是不會有進展的,不妨拿起紙筆,當你看見某一個選擇的「長處」越寫越多,你便找到答案了。

以上的「小貼士」確是可以讓我們思路更清晰,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對自己有信心。想太多不等於那是最好的選擇,衡量利弊得失,作出決定後,便應義無反顧,不然只是苦了自己。

(《500 Days of Summer》劇照)

作決定後切勿回頭:人生只有一次,不能比較

(《One Day》劇照)

回望和反思是需要的,但當我們事事後悔的時候,我們便是時候暫停了。 試想像,一直只會回望,哪人生如何向前?

簡單來說,就如去旅行購物,每每看到心頭好,都不知道應否購買。買了,整天要拿着,又不知是否已是最便宜;不買,就怕錯過了就沒有了。基於「害怕錯失」的心理,很多人最後都會買,本應是件樂事,但最後卻會不斷在不同店鋪看到一樣的商品而「膽顫心驚」,害怕自己買貴了。其實,我們都知道這比較沒意義,結果不會令我們更快樂,購物尚可以價錢𧗾量,但人生中的抉擇又哪可比較呢?人生只有一次,不能回頭走,也不能倒帶,選了這直路,便永遠無法得知那彎路的風景。後悔只是我們想要逃離現況,便幻想另一選擇比較好。但是,未走到最後,你又哪知最好的不在後頭?

若你跟我一樣患「選擇困難症」,不如就趁這新一年訂新目標:果斷決定,義無反顧!

延伸閱讀:【2018目標】「快」是一種強迫症?慢慢來其實會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