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讓你變得更好】恨不得25+就明白:「慢處理」最有效解決問題

撰文:許芷婷
出版:更新:

努力,固然要學習。但原來懶惰,也是需要學習的。《懶,讓你變得更好》一書中說明了「不勞而獲」不是夢。

「偷得浮生半日閒」的藝術,是時時被人忽視的。我們習慣把生活塞得滿滿的。排山倒海的工作是等閒事,在工作桌上吃飯也會被覺是應份,莫說想要稍稍休息一下;為了消解工作上的鬱悶,下班找朋友一吐怨氣,回家已是深夜;好不容易走到周末,也總要安排好些活動,才算沒有枉費假期。結果,就似很多網絡文章所提到,每天晚上,你都不想就這樣結束這天,結果就連睡覺都犯拖延症。

天天馬不停蹄,天天累壞,生活卻愈活愈模糊。你沒有勇氣結束無意義的一天一天,也就是沒有勇氣「慵懶」。

(lieabednotes@instagram)

《懶,讓你變得更好(The Lazy Guru's Guide to Life: The Mindful Art of Achieving More by Doing Nothing)》不是甚麼巨著,卻似是睡前熱牛奶,讀完讓你安心,「慵懶」有用,「無用」有用,以下說說作者Laurence Shorter替我們的慵懶找籍口。

(thomas_pichon@instagram)

有勇氣面對「空白一天」

看丘世文的《周日床上》,作者永劫輪迴似地在星期天早上徘徊,回憶一周軼事,多寫意!可當自己也學起丘世文戀戀被窩,睡到日上三竿時,那種快樂與舒泰總是混雜了一點「不應該」。但是,Laurence的說法卻是-我們都需要「空白一天」,實在不用為此焦慮。

Laurence是一個自由工作者,主要工作為寫作與上課,時間管理對於他來說特別重要,但以他的經驗之談,卻發現所謂的時間管理,並不是把時間表塞得密密麻麻。對於一眾打工仔來說,總羨慕他的自由,他卻道習慣忙碌,突如其他來的空白也會使人不知所措。他分享一星期總有兩、三天,他坐在桌子前問自己:「我現在應該要做甚麼?」空白、甚麼都不做,於很多人來說都很負面,但他卻道很壓力都是來自那不得不做甚麼的感覺。於是,與其強逼自己要做點甚麼,他學習適時停下來,好好休息,或是做做運動,得著比起時刻黏着朋友沒事找事幹好得多了。

*他更在書中分享放鬆的好方法:

沒有「應該」與「不應該」

埋首苦幹總是被認為是好的,但Laurence卻認為適時偷懶,在工作中抽身,想一想那個「應該要甚麼」的清單,他舉例:「我應該要寫完這篇文章即使我現在需要休息;我應該要說點甚麼來打破這沉默,那我的約會對象便會舒服一點;我今天應該回覆這電郵,即使我其實需要更多時間。」這都是我們的生活日常,但他卻提醒這「清單」沒完沒了,我們應該控制自己的「應該」,而不是讓他人的「應該」控制自己。

至於那準則從何來?每人的都不同,但都來自那「偷懶的空間」。

(《老公的那個進不來》劇照)

別嘗試「解決」事情

總有一些事情,如與愛人的爭執、時間的壓力、甚至是哪時到超級市場買日用品了⋯⋯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必定會出起的事,怎樣都揮不去。生命中的問題只會愈來愈多,也就愈來愈複雜,而Laurence的建議卻是-不要嘗試解決它們。

與其不斷為它們沒完沒了的煩惱,他選擇由他,就似我們的時時說的「船到橋頭自然直」。解決不了,便先不解決,雖然要克服當中的不安,但起碼不是「白努力」,起碼賺了傭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