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困難症】依賴占卜或他人決定 專家:過度思考不如相信直覺

撰文:梁秀雅
出版:更新:

午飯時間,走進餐廳呆望餐牌上的A至D餐,苦思良久仍未能下定主意,「雞扒很吸引,魚柳也好像不錯。」、「吃飯還是意粉好?」在同伴們催促下,口快快說:「那A餐吧﹗」當侍應準備離開之際,卻急忙叫嚷:「呀﹗還是B好了…」食物端上桌,眼看友人的A餐賣相很要好,內心說道:「早知不改也罷。」吃甚麼恍惚是人生每天一大難題,面對生活種種選擇,猶豫又害怕做錯決定,好難揀,我們都笑說這種人有「選擇困難症」。

凡事猶豫不決就是選擇困難症嗎?(《人間至味是清歡》劇照)

選擇,就是取與捨的過程。在商業社會工作,隨成長增添愈來愈多角色身分,每做一個決定,隨之而來的後果總是難以估計,有時代價超出想像,無法回頭,便要步步為營,大事如是,對於小事也習慣這套思維模式,三思而後行,亦成了猶豫不決的形象,這就是「選擇困難症」?

延伸閱讀:眼淺女生更剛強!心理學家:眼淚含壓力激素 哭泣令關係更親密

完美主義或自卑的人,較容易出現選擇困難症。(《人間至味是清歡》劇照)

選擇困難 因完美主義或自卑?

「選擇困難症」又被稱為「選擇恐懼症」,《人類與社會心理學公報》公開了滑鐵盧大學的心理學家Jeffrey Hughes和Abigail A. Scholer的研究。他們稱選擇困難症人士為「利益最大化傾向者」,分為「提升型」及「評估型」,前者在思考選擇時會衝量選擇能否提升個人地位、增加收入,想要面面俱圓,做最完美的選擇;後者則難以放棄自己擁有的任何可能,思考過程沉迷在各種可能之中,一旦作出決定後容易後悔、沮喪。這也是自卑的一種,不相信自己的判斷,在乎他人的看法,害怕做錯決定而要承受負面的後果。

有時過度思考,反而令人偏離理想的決定,第六感告訴你該怎樣的時候,請相信直覺。
心理學家Jeffrey Hughes
(《原諒他77次》劇照)

因此,選擇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出現以下情況:

逃避選擇

「恐懼心理會引發逃避的行為,選擇恐懼症人士即使有個人想法,也會因為恐懼而逃避選擇。」精神科醫生Jennice Vilhauer博士說,即使再三催促也會想出諸多藉口,就是不願正面回應,這樣不但拖垮事情,亦會影響人際關係。

依賴他人、占卜作決定

由於這類人有的自我形象低落,凡事不會單憑自己的想法,老是依賴第三方作決定,如身邊人的意見,寧願由他們的判斷承擔後果。或以占卜,如塔羅牌、占星、相學等方法預測未來,企圖藉以避免負面結果,作為選擇的依據。

選擇過程出現焦慮不安

Vilhauer博士指,內心恐懼會反映在身體上,選擇困難症人士在選擇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頭暈、心跳加速或顫抖。如果你發現自己每次選擇時都出現這種情況,可能你真的有選擇困難症。

如果當我們每下一個決定後,腦海老是想著可能其他選擇更好的時候,那每一個決定都帶著獨特的遺憾。
心理學家Barry Schwartz
心理學家Barry Schwartz鼓勵人應該縮窄選擇範圍到2至3個,憑個人直覺作出決定,無需理會太多別人的看法,自己快樂便好了。(Ted.com)

相信直覺 提升選擇過程的效率

選擇困難症人士為了要作出一個最好的選擇,陷入漫長的思考過程,但往往這種觀念成了枷鎖,花長時間猶豫與掙扎,也不代表一定有好結果。心理學家Barry Schwartz主張「Freedom of Choice」,曾於Ted talk開講:「今天,我們的生活有很多選擇,如果當我們每下一個決定後,腦海老是想著可能其他選擇更好的時候,那每一個決定都帶著獨特的遺憾。」他鼓勵人應該縮窄選擇範圍到2至3個,憑個人直覺作出決定,無需理會太多別人的看法,自己快樂便好了。Jeffrey Hughes也說道,「有時過度思考,反而令人偏離理想的決定,第六感告訴你該怎樣的時候,請相信直覺。」

10/10/10 作最壞打算

著名作家Suzy Welch自創了10/10/10的選擇方法,建議人在3個不同的時框架上思考選擇帶來的結果,即10分鐘、10個月後及10年後會是怎樣,讓人以不同視角看事物。「如果我們預想到現在作出的決定可能讓自己後悔,這意味著你走另一條路會預見一個更快樂的未來,那麼遺憾不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你正在面對人生抉擇,這種想法會是不錯的提醒。當然,午飯吃甚麼這種事,就輕鬆看待吧!

 

資料來源:
Real Simple
Lifehack
Bus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