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鄭寶鴻】打小人勝地「鵝頸橋」竟非堅拿道天橋?!

撰文:政策 ‧正察
出版:更新:

鵝頸橋底打小人,打到舉世聞名,但你又知唔知鵝頸橋係邊條橋呢?是現時車水馬龍、通往紅隧的堅拿道天橋?錯了。等掌故專家鄭寶鴻帶我們去打小人勝地,聽講那位置可以看到以前「正牌」鵝頸橋的一部分!

你又知唔知鵝頸橋係邊條橋呢? 是現時車水馬龍、通往紅隧的堅拿道天橋?錯了。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談到,堅拿道取名字Canal(運河)的音譯,因為早期銅鑼灣、跑馬地、灣仔一帶佈滿沼澤,衛生條件惡劣,到1850年代,港英政府和怡和洋行聯手疏通河道,興建了一條運河Bowrington Canal(鵝頸涌)。為了方便市民橫過這條運河,遂興建了一道橋,名為Bowrington Bridge(寶靈橋),華人又稱作鵝頸橋。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談到,堅拿道取名字Canal(運河)的音譯,因為早期銅鑼灣、跑馬地、灣仔一帶佈滿沼澤,衛生條件惡劣,到1850年代,港英政府和怡和洋行聯手疏通河道,興建了一條運河Bowrington Canal(鵝頸涌)。(「政策.正察」提供)

有鵝頸,還有鵝頭鵝尾

一條筆直的橋怎會叫作「鵝頸橋」?與銅鑼灣地形有密切關係:

利園山早期叫做鵝頭山,延伸到這條橋好像鵝頸,所以叫做鵝頸橋,當時還有一個地方叫鵝尾山,就是現時的醫院山,律敦治醫院所在的位置。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 鄭寶鴻

當時橋上還有電車軌,電車站設在橋上,形成影片中展示的經典畫面。時至今日,這個電車站仍屹立在堅拿道橋底、灣仔消防局對出,你又能否想像中當年橋下是運河水、還有船隻泊岸?

+7

三十年代填海 運河和鵝頸橋變身

1930年代灣仔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填海,運河填平了、升高了,鵝頸的「橋」不復存在,變成了軒尼詩道的一部分。

到了1960年代,為了方便車輛進出紅磡海底隧道,興建了堅拿道天橋,但很多市民已習慣稱呼打小人的橋底為「鵝頸橋」,把舊有的小橋和今天的大型天橋混為一談,鄭寶鴻笑言:

好多人誤會了這條(堅拿道天橋)是鵝頸橋,其實這是錯誤,現時的軒尼詩道才是以前的鵝頸橋。

▼「鵝頸橋」的真正位置▼

【本文獲「政策.正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