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只能抽水? 新聞系舊生出書記錄後97香港 誠品、聯合拒賣

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訪問約在一間窗外掛滿國旗和區旗的餐廳,在紅噹噹的氛圍中,與有份編著新書的古偉牧(阿木)談香港人怎樣「慶祝」回歸。他與一班名為「傘下的人」的作者共同編撰新書《有冇人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新書在七一出版,回顧香港廿年來,每年影響至今至深的事件,如2000年高官問責制、2005領匯上市、2016年本土抬頭等等。一班編著者訪問每年的當事人憶當年,阿木說是歷史紀錄,「香港人太易簡化或遺忘過去的事。在facebook講兩句圍爐取暖好易,但本書提醒我們,九七後的『香港』是怎樣煉成的。」
攝影:余俊亮

阿木說,紀錄一件事沒有絕對客觀,因此他們找來那件事的當事人回憶訴說,當中不同立場的受訪者都有。
+8

《有冇人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是一本以20篇人物訪問結集而成的新書。阿木說書名很難改,因為既有建制中人,又有社運人士和本土派。「我們訪問了田北辰、任志剛、陳文敏,又有黃之鋒、梁天琦,最後決定這樣present(呈現)這一班本身有不同立場的人。而他們確實在香港存在,任何一邊(立場)的人都不能忽略。」

他與一班編著者自稱「傘下的人」來自各行各業,部分仍在傳媒界工作,有些則來自社福機構、教育、金融或保險界別。阿木笑說名稱很「黃絲」,但確是雨傘運動後應運而生的作者。他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畢業生,傘運後與一班校友覺得仍有話想說,於是決定出書,所得的版稅全數捐給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作為學生採訪的資助金。他們於2015年書寫雨傘運動一個月期間的故事,訪問於運動中未必起眼的小人物,寫成《被時代選中的我們》,結果登上2015年度誠品書榜100大,也奇蹟地在獨立書店「序言書室」暢銷。

阿木本欲改書名為「喜愛回歸」,覺得因為先有九七,才令香港這廿年發生如此多「可愛」的事:「但最後還是要兼顧不同派別的受訪者和讀者。」

新一代浸於網絡 遺忘太容易

「過完雨傘,我哋想做啲嘢,雖然知道唔會賺到錢,但想搵到自己位置,用自己寫作專長紀錄一啲嘢。」他認為這時代缺乏歷史紀錄:「我們太慣於在facebook吸收資訊,圍爐取暖好容易,講一句:『香港就係咁㗎喇』就離場!?」

繼《被時代選中的我們》後,前年全城嘲笑亞視執笠,當大家僅僅得個「笑」字,這班「傘下的人」又找來歷代亞視人回憶舊事,出了本《亞視永恆》。「網絡世界要笑一樣嘢好易,好像以前在酒吧同朋友飲酒吹水食花生,但認真咁諗,我們有冇正視過呢啲事?」

新書有陳方安生等各界人士專訪,阿木說,都是他和一班新聞系校友邀訪的,「新聞系背景令我們有本錢同條件去做一般市民做唔到嘅事。」(相片來源:《有冇人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

回顧為尋因果、找禍根

阿木解釋新書不是香港廿年大事回顧,而是回嚼20年來形成今天香港面貌的因果關係。「例如當個個鬧梁振英與梁班子廢,我們卻看不到禍根:原來是2000年公務員體制改革,(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主要官員問責制,令今天外來人也可以做高官,梁振英可以用吳克儉(做教育局局長)。當香港人不斷鬧鬧鬧,其實看不到制度(如何影響我們)。」

他們還訪問2005年入稟阻止領匯上市的公屋居民盧少蘭。「當年有些人對領匯上市讚好,個個鬧盧少蘭阻人發達,到我們今日再訪問她,讓她回憶當年的經歷來反思當下。」又例如2012年國民教育訪問了當年「學民思潮」的黃之鋒,講述對黃之鋒而言,國民教育如何成為雨傘運動的前奏,讓他相信並愛上街頭的群眾力量,由佔領10日公民廣場變成79日佔領街頭;至於本土論述,他們跑去訪問2007年有份保衛天星和皇后碼頭的朱凱迪,說說香港最初「本土」的意思,再讓梁天琦解釋2016年的「本土」。「原來當年『本土』係講集體回憶,今日可能講『港人優先』。」

本身在環保機構工作的阿木自言相信「行動帶來改變」,總覺得做點事,社會能慢慢改變。

題材敏感 有演藝界人士拒訪、書局拒賣

阿木覺得香港人容易簡化事件,忘了分析歷史脈絡,「我們或只記得過去五年發生嘅事,以為係香港全部,但今次就要睇清楚香港點解變成今日咁?」

一班編著者都熟悉網路生態,明白要找回過去很難,才願意當義工,在工餘時間花心力採訪和寫下幾千字訪問,「今日要搵返前幾個月嘅post(帖子)都好難,社交網站用來互動,你睇完可能skip(跳過),或講兩句就算。」阿木認為資訊快速在螢幕出現,讀者看了一眼,議題討論很快便完結,所以他仍舊老土地相信印刷文字的力量:「書本是個很好載體和媒介,紀錄我們想說的歷史,令香港人日後有需要時,能翻看回望。」

阿木覺得,2007年保衛天星和皇后碼頭運動開啟了本土論述,但那年有份參與的朱凱迪在訪問中所說的「本土」,與近幾年本土派所說的,經已不同。(相片來源:《有冇人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

只是,他們約訪「當事人」時,對方聞見作者名「傘下的人」,有些都避之則吉拒訪。「演藝界好難搵人分享這些事,所以談2011年大台劇《天與地》,只有離開了的羅鈞滿肯受訪。」羅鈞滿在《天與地》飾演年青版「鼓佬」(成年版由林保怡飾)。入行接近十年,羅鈞滿在書中批評了大台「不入流」的運作模式,以合約綑綁藝人,開支極大,亦限制了藝員不能「接job」。訪問時他已轉戰外地電視界,認為本地電視台若如外國,由製作公司做節目,將能推高競爭和內容質素。又例如他們2003年本想提及張國榮、梅艷芳離世,卻找不到合適人物憶述,最後說回沙士。

新書涉多個政治議題與人物,出版後卻遭各大連鎖書局拒賣,聯合出版集團旗下的三聯、中華拒賣,誠品書店有興趣入貨的突然以「暫時不適合」不入貨;目前只有序言書室、樂文書店、開益書店等多間樓上書店和教協有售。

阿木說他們這班編者來自70至90後,都在這城成長的這幾代人,卻對九七後的香港別有感覺:「我哋都係喺回歸呢個情感契機上,想出本書講香港。」(曾梓洋攝/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