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弱聽成學習語言難關 量化NGO成果助弱勢謀資助獲創新科技獎

撰文:林幸言
出版:更新:

馮景培是城市大學三年級學生,正在修讀計算金融及金融科技課程。從外表上,看不出他有甚麼問題,但其車他自幼雙耳弱聽,聽不到B、C、D音,由細到大想有助聽器,卻得到資助。不過種種不幸,未有成為他在科研路上的阻礙,反之成為了一個契機,啓發他幫助非政府資助(NGO)獲得資金的念頭,把機構表現量化,以助籌得資金的理念。

「創新科技獎學金2024」頒獎典禮今(11日)舉行,今年有6個獎學金,包括「先進製造」、「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商業及金融科技」、「生命健康科技」、「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科技」及「跨科技及其他」。來自各個科研領域的得獎學生在典禮後分享他們的科研理念。

學習外語變得百上加斤 想有助聽器卻得不到資助

作為一個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生,馮景培深知弱勢社群的無助。「因為係主要係自己生長嘅背景,首先我係弱聽啦,咁我由細到大其實冇咩funding(資助)去support(支持)我嘅助聽器嘅。」

雙耳弱聽對他來説,學習外語更加困難,「因為大家(廣東話)嘅voice channe(音頻)比較低,如果你話講英文呀或者講普通話嘅話其實(比較難聽清楚)。」弱聽使他難以聽到如英語和普通話中的高頻率語音,「譬如話講一個我嘅弱點就係B、C、D音,其實我有機會係聽唔清楚嘅,我係真係聽唔到,尾音我係聽唔到,其實如果我平時聽英文或者講普通話,其實我淨係聽到中間嗰啲。」

即使在先天不足條件下,馮景培亦沒有放棄,憑着熱誠和努力,以量化NGO成果的概念,獲得「創新科技獎學金」。

馮景培指政府或投資者會根據數據,推斷機構是否值得投資或資助,而NGO往往會因為成果難以被數據化,被投資者忽視工作成效而未能得到穩定資助。因此,他希望能夠建立專為NGO而設的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分析平台,內設數據庫及不同分析指標,方便投資者參考。投資者和政府便能根據這張「成績表」撥款資助。

馮景培自幼雙耳弱聽,種種不幸,啓發了量化NGO成果,幫助弱勢社群籌得資金的念頭。(林幸言攝)

框架尚未成熟 基準尚待研究

馮景培稱這種方法較新穎,並指目前自己只是一個學生,未有足夠的知識為指標設立基準,框架尚未成熟。不過,馮景培解釋,指評估會從機構活動次數等數據入手,並舉例:「個indicator(指標)就係會話佢擺咗幾多resources(資源)或者究竟擺咗幾多funding(資金)落去做一啲event(活動)呀。」

他解釋說:「譬如話佢一年做咗幾多個項目,譬如話一啲NGO佢參加咗一啲沙灘回收,咁究竟佢一年搞咗幾多次呢啲活動?咁呢啲活動我哋可能會有一個比例,話佢一年搞咗幾多次,如果佢愈搞愈多,咁某個indicator,譬如話佢engage(從事)呢啲waste(廢物)嘅indicator就會高分啲啦。」他續指,廢物回收量、參加者數量和曝光率也會成為指標。

馮:ESG分析或可與科技結合

馮景培曾經也是一個SEN學生,他表示也希望指標能應用在教育類的NGO上,幫助更多像他一樣的學生。他亦覺得ESG分析,能結合科技應用,續提到同場另一名獲獎學生陳志誠所編寫的學習應用程式,認為兩者可以結合,為教育類型的NGO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