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首位女通渠工 難忘紅雨水浸過膝、開渠蓋曱甴飛出

撰文:陳銘智
出版:更新:

講開「通渠佬」,大眾往往視通渠為男性專有的職業、一種臭氣沖天的基層工作。不過今年起渠務署有位女通渠工「秋姐」朱運秋,是89年渠務署成立後的第一個女通渠工。她原本是服務渠署19年的二級工人,日常跟隨署方直屬員工隊前往通渠,負責運送工具及擺放雪糕桶。今年秋姐轉換崗位,終成為「通渠婆」,親自為市民大眾暢通渠道。
「夏天為大地帶嚟雨水」,秋姐正式成為通渠工後,其深刻的工作印象也與夏天有關。今年夏天,她不但「試過紅雨,水浸到膝頭,一打開渠蓋,成群曱甴飛出嚟。」更因為回歸紀念日,為來港的國家主席習近平打開渠蓋,應警方要求在會展一帶做安全檢查。

雜工出身 任勞任怨

58歲的朱運秋,隸屬渠務署的「直屬員工隊」。根據目前編制,員工隊隊員有80名,全港總共20隊。每隊由1名工長帶領3名師傅及2名二級工人。當市民致電投訴,或遇上暴雨打風壞天氣,員工隊便會奉命出動到各區打通淤塞的渠道。員工隊還有個「服務承諾」,每日下午1時前接獲的市民投訴,必須即日處理,1時後的也要翌日處理。

以前渠務署的通渠工清一色為男性,秋姐從幫忙搬運工具的二級工人轉職成通渠工匠,是渠署成立以來首位女性通渠工。(陳銘智攝)

秋姐19年前加入政府當二級工人,在此之前,她在機場當雜工。她坦言讀得書少,性格任勞任怨,不怕工作辛苦。她回憶當年獲政府通知,這份二級工人的工作範疇比較「污糟邋遢」,她便猜得一二,但已經習慣日曬雨淋。「愈做愈開心。有時通完渠,見到路過市民向我們豎起拇指,為市民服務的感覺很好。當然,好多時旁人離遠見到我們打開渠蓋,也會手掩口鼻繞路走。」

她的同事、通渠工長韓日強在一旁笑說:「做通渠工其實要捱得,還要不怕蝕底,每件事大家多走一步,工作更易做。」

精簡架構 轉職通渠工

近年,直屬員工隊隊員陸續屆退休年齡。署方精簡架構,不再聘請二級工人。她的上司和工長建議她面試通渠工,否則其他工人退休,就沒有新同事陪她。成為通渠工,可以親自開渠蓋、通渠。去年3月面試,今年2月中,她在筲箕灣道第一次落手落腳通渠,而非過去僅負責擺放雪糕筒,運送工具等。問她有甚麼感受,秋姐笑指其實許多工具見慣見熟,但使用上來十分花力氣。

她用工具拉開80公斤重的渠蓋,放氣體探測器入內,然後用藤條探入渠道。推前拉後,弄鬆淤塞管道的泥石、垃圾,再射水沖走。整個過程10分鐘,加上布置和清洗工具的時間,出勤一次得花半小時。不過,當天既然是秋姐第一次成功通渠,工長韓日強便提議她站在坑渠旁邊,拍照留念。

任職渠務署將近20年,秋姐樂天知命,任勞任怨的性格,令她在男性為主的通渠工匠中獲得一致好評。(陳銘智攝)

今年夏天 為習大大睇渠

正如渠務署流傳甚廣的廣告所言:「夏天為大地帶嚟雨水」,夏天是直屬員工隊最繁忙的季節。他們在暴雨、颱風等惡劣天氣下仍要出動,解決渠道淤塞引起的水浸。最高峰時,一日處理10宗港島各區的塞渠問題。秋姐記得,6月有天掛上紅色暴雨警告訊號,一行人到大潭郊野公園通渠。斜坡上赫然閃過一條蛇,水浸至膝蓋,大家合力拉開渠蓋那刻,大堆蟑螂和老鼠受驚亂竄。她雖然不怕,但覺得此情此景,是通渠工生涯目前為止最深刻的一幕。

訪談期間,秋姐常笑說能夠為市民通渠,有一份使命感。令她印象也深的另一件事,卻不是通渠。「今年7月1回歸紀念日前,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我們收到警方的請求,在會展一帶打開所有渠道,作安全檢查。因為我們多數幫市民手,比較少接到非市民的通渠請求。」

成為通渠工短短半年,秋姐卻快將步入60歲的退休年齡。能夠成為1989年渠務署成立以來首位女通渠工,身形、體力會否比不上男性?和同事相處如何?秋姐坦言,那只是單純工作崗位轉換,與同事的情誼一早打下,工餘時間大家一起行山,還參加去年的渣打馬拉松10公里賽事。「我兩個兒子都20出頭,家裏負擔減輕,但我可以繼續做到65歲。」

要獨力拉開80公斤的渠蓋,不論男通渠工還是女通渠工,也要靠工具協助。(陳銘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