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究指學生對傳統政治失信心 推23條2成人會採激烈抗爭 

撰文:陳霄澤
出版:更新:

先後共六名非建制派議員遭法院裁定撤銷立法會議員資格,有輿論擔心當非建制派的關鍵少數失守,會為政府製造推動23條等爭議性法案的有利條件。一項調查顯示一旦該情況發生,約2成受訪大學生會採取公民抗命方式抗爭。

19.7%不怕違法 10%不排除武力抵抗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媒體及社會傳播課程於去年11月18至21日,即梁游被裁定喪失議席後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成功訪問474名來自香港8間大學的大學生。問卷中,假設政府在DQ議員後但未補選的「空窗期」,推動23條等爭議性法案的話,他們會否採取更激烈的政治行動。

40%的受訪大學生會參與和平示威遊行,而19.7%表示願意參與有法律風險的公民抗命行動,例如非法集會和佔領;12%表示會參與更激進的抗爭行動;亦有10.5%表示如果抗爭行動遇到警方武力攻擊會以武力反抗。

12%表示會參與更激進的抗爭行動;亦有10.5%表示如果抗爭行動遇到警方武力攻擊會以武力反抗。(資料圖片/陳焯煇攝)

學生對傳統政治途徑失去信心

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媒體及社會傳播課程講師鄧皓文指,非建制派議員遭DQ,無疑令立法會的議會功能進一步被削弱。同時DQ風波後,的確有更多大學生對傳統參與政治的形式失去信心和希望。雖然研究顯示,選擇和平示威行動的學生仍佔大多數,但明顯學生在追求民主的路程上,已開始趨向非傳統、甚至是相對激烈的政治參與方式。

不過,鄧皓文認為,學生會否採取激烈的政治行動,仍需視乎當時社會有沒有足夠的條件,如警方的執法方式等等。「激進行動」與「和平示威」在參與動機上的分別,不在於有多支持民主價值,而是大學生有否感受到政權的打壓、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是否缺乏信心。一旦以上條件成立,學生的行動自然趨向激進,並帶來新一輪的激烈抗爭。

DQ風波後,的確有更多大學生對傳統參與政治的形式失去信心和希望。(資料圖片/羅君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