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環變幻時(上)】線上與線下的社區連結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居民面對沒有話語權的城市發展,該如何是好?
西港島綫通車、西環碼頭被規劃、加多近街公園面臨清拆改建住宅。西環人說,要自救。變幻之際,早在三年前,有西環街坊因為強拍門檻降低及海濱被規劃,驚覺社區有可能從此會翻天覆地改變,於是創建網絡群組「西環變幻時」。一步一步從線上的虛擬世界,走到線下真真正正的西環社區。

與西環街坊相約在正街等候,我步入這條長命斜,看見有人在小鐵欄旁閒聊,原來三位街坊早就來到。對他們來說,落正街需時不過兩分鐘。我打算照原定計劃往咖啡店繼續訪問,但他們在陡斜正街上腰板直直,不約而同地說:「不用坐啦,我們站在這裏最舒服。」

於是,我們行行企企,聊了一小時。這種視社區街道為家的想法到底從何而來?

正街通訊板已經掛起近三個月,近日多了個鄰居:「城西關注組」及「綠色生活地圖」合作在正街放置的漂書箱。(吳鍾坤攝)
三位街坊,徐可儀(左)、雷日楠(中)與譚國新(右)坐定定等拍照,馬上又開始討論下回社區活動的籌備細節。(黃寶瑩攝)

從網絡群組討論到落區動手

「西環變幻時」,是現況描寫,也是網絡群組名稱。這個Facebook專頁已有19,000人加入,西環友稱呼自己「西柚」,每日由「西柚」張貼的圖片、新聞多達100則。網絡聚集社群,催生不少交流以及營造社區的想法。

「西柚」要營造社區,由正街開始。

去年年底,有街坊在網上呼叫:「我要整正街街板!」兩日之內,12個街坊把自製街坊通訊板掛到正街,社區資訊和地區誌陸續貼上,街坊駐足細看,交頭接耳。通訊板每日也有新鮮事,旁邊有西環環保組織「營盤耕作」與居民用膠水樽、膠拖鞋盛載的植物,現在亦加入另一組織「城西關注組」的漂書櫃,放置區內收集的書本。

「很多街坊關心社區,但不相信自己的籌備能力。」街板發起人徐可儀從老街坊家中借來木材,在Facebook專頁發帖,當晚不少街坊提供製作街板的意見,甚至落樓一起做勞作。做木工、寫大字、掛街板,都在樓梯小平台完成。

活動可以營造社區感。自去年元宵開始,街坊舉辦不同活動如西環鬼故導賞團、社區睇波,亦有由街坊組成的「正街手作坊」為活動提供手作木櫈、大型象棋盤,供居民重新想像正街的玩法。直至今天的街板,活動都靠網絡社群動員參加,一步步聚集居民。

通訊板的想法,源自昔日街坊福利會貼滿地區資訊的街板,徐可儀說:「我想重現以街板凝聚人的情境。」(黃寶瑩攝)
籌備者細心之處:以包書膠封書櫃、防雨水,保護屬於社區的書本。(吳鍾坤攝)

街坊指石牆樹不保,不能單靠區議員發聲

「感覺到自己必須站出來做點事,不能單靠區議員發聲。」
西環街坊徐可儀
街坊帶我們到四株被斬的石牆樹前,樹根仍然滿佈磚牆之間。(黃寶瑩攝)

街坊帶我們到般咸道一遊,這小路上再沒有石牆樹蔭,只有一個由區議會斥資的避雨亭。徐可儀說:「開始感覺到自己必須站出來做點事,不能單靠區議員發聲。」

去年8月,徐可儀淚流滿面見證般咸道石牆樹被斬。幾十年來,它紮根在牆上為候車街坊遮蔭檔雨。自從石牆樹被斬,街坊開始留意區內不同的樹木,甫見工程便上載群組呼籲大家留意。翻看網民在「西環變幻時」群組的互動,有關斬樹的討論需花上近一小時閱讀。

多年避過發展 街坊感情紮實

正街漂書,十分鐘落到樓,就會認識搞漂書的人。哪一間食店好食、去哪裡行山,出碼頭影相……人,混混下就識。理念相近的人,如果願意合作,社區就會有事發生。
「西環變幻時」版主戴毅龍

西環的歷史與書卷味濃,小巷弄比商場還要多。人在西環,不期然減慢步速。開埠初期,港島北岸劃分為「四環九約」,四環分別為西環、上環、中環、下環(今灣仔及銅鑼灣),而西環是當初華人聚居、辦生意之地。

過去數十年,城西在通車前避過發展洪流,老店多,物價低,街坊常在大街小巷「吹水」,造就紮實的社區動員力。

「西環變幻時」版主戴毅龍指,西港島綫通車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雖然也有老店因而倒閉,但仍有不少老店靠著老街坊的支持,仍然能夠佇足西環:「這裡的老街坊和老店多,聚會自然多。好些店舖一做就幾十年,店主看著我從小朋友變『中坑』,但連鎖店店員未必認得你。藥舖更甚。街坊生意,開舖20年就是信心。」

強拍門檻及海濱規劃 西環社區恐失守

日本人把英文Community翻譯作「生命共同體」,即一夥人互相關懷,具有共同進退的社區認同感,這些人聚到一起,就形成社區。

早在強拍門檻降低及海濱規劃時,戴毅龍驚覺社區將產生變化,於是創建網絡群組「西環變幻時」。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中,任何人取得9成業權的門檻,便可申請強制拍賣50年樓齡、或以上地段的剩餘業權,2010年其修例建議通過,門檻降低至8成。舊區如西環成為鐵路沿線,發展潛力大增,在修例下首當其衝。

「收樓更容易,預示重建步伐會加快。」他又說,另外一重打擊,是來自2013年區議會提出改建街坊散步、看海的西環碼頭(西區公眾貨物起卸區)為海濱長廊,不少西環居民反對大海在規劃下被欄杆重重圍起。(另看:西環碼頭再規劃 最佳海濱或變圍欄公園

西環碼頭在3年前獲選為由市民開創的最佳公共空間,豈料同年區議會提出「西區海濱概念性總體規劃」,建議把海濱改造為海濱長廊。(吳鍾坤攝)

「對於這樣的變化,我並沒有應對方法。」無助之下,戴毅龍創建facebook專頁凝聚西環街坊,在變遷中集思廣益。他笑說:「街坊自動波,我根本不用出手。」從碼頭規劃、石牆樹被斬、西環大樓被強拍,街坊們都在網絡上交換意見。然後,他們離開家門,聚集街上賞樹、聽老街坊講西環前世今生,討論玻璃回收,想像街市空間--他們渴望認識自己的社區,和它更多的可能性。

視社區為家,自然會參與社區規劃和設計,抵抗由上而下的規劃方式。街坊最後帶我們看被斬去的石牆樹,指著冒出新芽的樹根說:「樹很努力,給他們時間,一定會再長高。」語畢雙手擱在背後,看著樹牆,良久不語。

樹,象徵社區的歷史和生活面貌,街坊與西環一草一木共同進退,面對西環變幻時,不論線上、線下都要站穩陣腳。

去年般咸道石牆樹被斬,爾今樹根冒出新芽。(資料圖片)